首页 理论教育 茶马古道:汉藏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

茶马古道:汉藏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汉藏民族之间茶马贸易兴起,茶马古道的规模也逐步壮大,在这个阶段,吐蕃王朝逐渐崩溃。在最初的阶段,唐蕃古道是一条为政治交往铺设的要道,到了后期则成为汉藏茶马贸易的一条古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四川汉源、雅安设立了茶马互市口岸,其目的是向藏区供应茶叶。故此,川藏道路成为入藏的主要通道,同时兼有贡道、官道,这也成为将茶叶运入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

茶马古道:汉藏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

宋代,汉藏民族之间茶马贸易兴起,茶马古道的规模也逐步壮大,在这个阶段,吐蕃王朝逐渐崩溃。此时,饮茶风俗不仅在上层社会流传,而且逐步根植于民间社会,甚至在高原藏区当中,茶叶也成为这一带人的主要饮用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藏区对茶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时的宋朝中央政府介入汉藏交易,这成为茶马贸易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两宋时期,为了能更好地对抗北方辽、蒙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每年需要大量的战马供应。1074年,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同时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买马场和卖茶场,茶作为交换战马的主要物资,具体由官府将川茶运往西北地区,或者是将茶叶运往吐鲁番各个部落。从这以后,汉、藏茶马贸易开始兴盛起来。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当中,主要是以“青藏道”为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茶马古道,也被称之为“唐蕃古道”。在最初的阶段,唐蕃古道是一条为政治交往铺设的要道,到了后期则成为汉藏茶马贸易的一条古道。根据史料记载,这条要道东起关中地区,经青海,然后从邓柯县经过金沙江,随后途径昌都、那曲地区之后,最终到达西藏拉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四川汉源雅安设立了茶马互市口岸,其目的是向藏区供应茶叶。不过当时所得到的马匹主要来自青海一带地区,诸多的茶叶主要是从邛崃、名山、雅安等地经过成都、都江堰、松州,之后经过甘南,进入青海东南部,最后会将茶叶运输到西藏、青海各个地区。至今,这条茶道还在使用,经过这条茶道运输到藏区的川茶有一个名字——“西路茶”。基于藏民生活而言,这条运茶线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我国的疆域版图首次将西藏纳入其中。因为元代不再缺少战马,因此不再依靠川茶作为交换战马的必须物品,而是将川茶进行实地销售。这并不意味着元朝不注重川茶的销售,只是改为在本地销售为主。为了确保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互通,元政府便在藏区新建了驿站,其中在于朵甘思境内就整整建了19处驿站,专门由官府采购茶叶,故此四川西部与西藏茶马大道之间纵向相连。但是因为政府加价比较高,后期经营比较困难,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之下,元朝官府只能放弃经营,后来则是由商人经营,按引纳税,后向西藏销售。当时,向西藏销售一种茶,叫作“西番茶”,这种茶叶味道较为苦涩,不过可以制作成酥油茶,且受到了藏区人民的喜爱。

到了明代,汉茶与藏茶贸易达到鼎盛时期。明朝皇帝在治理藏族方面,主要实行了这样的一个对策:“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利用茶为媒介,牵制藏区僧侣首领朝贡。因为在那个时候,藏区僧俗首领向明朝皇帝朝贡的主要物品之一就是马匹,通过朝贡马匹才能获得更多的茶叶,从京城返回藏区时,可在茶马古道进行交易。这便形成了这样的一幅图景——“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沿)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事实,茶叶在明朝成为汉藏之间的一个重要经济纽带,同时也成为加强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对于明朝中央加强与西藏的集中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1485年,明朝政府明确规定——“今后乌斯藏地方该赏食茶,于(今四川天全) 茶马司支给”。到了1467年,明政府规定“命进贡番僧自乌斯藏来者皆由四川,不得迳赴洮、岷,著为例。”到了1470年,明朝政府下令西藏僧俗官员入贡,需要“由四川路入”。故此,川藏道路成为入藏的主要通道,同时兼有贡道、官道,这也成为将茶叶运入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www.xing528.com)

当时明代川藏茶道分为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南路”,另外一条是“西路”。

以“南路”茶道为例,由邛崃、雅州到打箭炉段分为两路,其中一条是从雅安出发,途经荥经,随后经过大相岭之后便到达黎州,之后经过泸定沈村,磨西,然后越雅加埂到打箭炉,因为该路是从秦朝开始便已经存在的道路,故此被称之为是“大路”;另外一条则是从雅安开始,途经天全两河口,溯昂州河,越过马鞍山,途径岩州,横渡大渡河,到达烹坝,最后达到目的地打箭炉,由于这是一条山间小道,又被称之为是“小路”。基于上述两条道路上所运输的茶叶,有各自的称谓,分别为是“大路茶”和“小路茶”。

再来看看“西路”茶道:从灌县沿岷江开始,依次经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然后途经甘南、河州、岷州,最终通过运输进入青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