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而言,大国同时崛起会造成全球/地区诸如领导权等要素分配的紧张,邻国的因素放大了资源的紧缺性,但远非两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印在全球或者地区层面关系的好坏,主要还在于双方的选择。2014年以来,中印关系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特征。2014年和2015年,两国关系呈现高开局面,双方领导人展开良性互动: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实现“家乡互访”,两国领导人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区多边机制内保持密切的双边会晤,在诸多全球性议题上达成多项重要共识。
2016年开始,中印关系出现滑坡,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领域。第一是2016年6月印度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受挫。印度将原因归咎于中国所提出的、受到大多数成员国认可的“两步走”入会方案,认为中国在为印度的加入设置障碍,因此在失败后印度国内掀起了一波反华的浪潮。第二是涉巴基斯坦问题,2016年6月在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的表决中,中国代表对印度在提供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要求制裁巴基斯坦的提案投反对票,一些印度人认为此举是间接支持巴基斯坦。同时,印度政府对中巴经济走廊心怀芥蒂,一直以所谓主权和地缘安全的思维抹黑中巴经济走廊。
2017年6月至8月,中印两国边境部队在中国和不丹交界的洞朗地区发生长达70多天的武装对峙,两国关系骤降到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冰点。对峙发生的时机和印度在对峙过程中的军事部署充分体现了莫迪政府的投机性和侵略性,虽然洞朗对峙以双方和平撤军收尾,但它对双方的战略互信造成了严重伤害。2018年4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武汉东湖举行非正式会晤,就中印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全面深入交换意见。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印度金奈参加第二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就国际和地区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加强两国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因而2018年和2019年中印关系处于平稳的恢复期。
2020年,中印关系又遭变局,6月15日印度官兵违反中印军长级会谈共识,越线非法活动,并对中方人员进行挑衅、攻击,导致双方边防部队发生严重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事后两国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形成了武装对峙的局面。经过十轮军长级会谈,中印两国完成了在班公湖北岸和南岸对峙点的脱离接触进程,事态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高度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于印度这一兼具周边、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多重身份的邻国,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华政策上频频出现反复,屡屡在领土和边界问题上挑战中国的政策红线,其原因很大程度可归结于印度在百年大变局中迷失了战略方向,并未以一种包容和健康的心态对待同中国的关系。
首先,印度在近些年加速崛起,不断接近“有声有色大国”的目标,这些成就强化了印度的势力范围意识,进一步将南亚地区视为印度的后院,对中国在此地区的合作和倡议充满敌视心理。同时,增强的国力使印度国内民族主义膨胀,使印度生发了短期内解决边境领土问题的虚妄之想,在具体路径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造成同中国等邻国军事冲突风险急剧上升。其次,印度在处理同中国关系中充满矛盾,一方面寄希望从中国崛起中获取经济红利,另一方面又在安全上忌惮中国军力的增强,在操作上狭隘地将安全议题同两国关系挂钩,严重阻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最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印度谋划联合西方一些抱有冷战思维的国家,试图在军事上威慑和围堵中国,在经济上建立排他性产业链延缓中国的发展,甚至取代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印度的行为方式注定会使得中印关系坎坷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