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世纪起,拉美逐渐沦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世纪下半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791—1804年的海地革命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战争的序幕。19世纪初,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核心的拉美民族主义旗帜下,拉美人民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上建立了墨西哥、海地、巴西等17个独立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民族国家格局。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日益频繁,拉美国家不愿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又落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提出了具有反美主义色彩的“泛拉丁美洲主义”,主张拉美国家团结一致,反对美国的扩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拉美经济民族主义逐渐发展起来,其强劲势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大萧条不仅使拉美国家看到了民族经济的脆弱性,而且还使它们“将注意力转向民族主义的另一种形式,即经济民族主义或发展民族主义”[15]。按照美国学者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E.Bradford Burns)的观点,拉美经济民族主义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各国左翼政治人物掌控了国家政权,可有力地推行民族主义经济措施;二是民族主义者极力反对外国资本的经济渗透;三是民族主义者普遍反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四是民族主义者主张发展经济,其主要措施是政府控制自然资源,限制外国资本,推动工业化,发展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各国在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间摇摆,探寻着符合拉美实际的发展之路。当时,拉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债务危机,各国的经济政策模式开始转向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效果不彰。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从反面激活了拉美左派力量,崛起的左派象征着拉美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趋向高涨。过去15年,拉美的中左翼政府和经济民族主义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全球性危机所带来的大规模经济衰退,“粉红浪潮”逐渐退场,再次引发拉美各国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质疑和反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