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环境谈判通常在联合国层面进行,在决策程序上偏重于协商一致,一定程度保障南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但也导致硬法性质的国际规范难以达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的普遍矛盾。气候变化是冷战后国际环境治理中的最重要议题,深刻影响着能源等关键经济部门的发展。俄罗斯在2004年批准《京都议定书》,标志着这项国际条约正式生效。

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环境谈判通常在联合国层面进行,在决策程序上偏重于协商一致,一定程度保障南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但也导致硬法性质的国际规范难以达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中的普遍矛盾。南北国家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起便争论不休,而后妥协达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然而,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共区原则”对这些国家的适用性遭到发达国家的强烈质疑。气候变化是冷战后国际环境治理中的最重要议题,深刻影响着能源关键经济部门的发展。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共区原则”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与转轨国家负有“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义务,而巴西、中国、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享有免责待遇。俄罗斯在2004年批准《京都议定书》,标志着这项国际条约正式生效。随着新兴国家排放量的增大,特别是2007年中印分别超越美日成为第一、第四大碳排放国,发达国家弱化“共区原则”中“区别”内涵的意愿更加强烈,施压新兴国家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从2007年巴厘岛大会开始,各国探索双轨路径,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继续谈判使发达国家的责任明确化,同时开辟新的轨道来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分配问题。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基础四国”联盟同美国奥巴马政府一同主导了《哥本哈根协议》的制度设计。“基础四国”在使“共区原则”向“共同”内涵偏转的同时,也在减排、适应、减缓和筹资等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声。沿着哥本哈根大会确立的方向,南北国家在2015年达成以“自下而上”和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特征的《巴黎协定》。对于新兴国家而言,这是一种次优选择,虽然增加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压力,但是能够根据本国国情确立减排目标,避免气候治理“自上而下”模式的硬约束。然而,美国政府对气候治理承诺的态度经常随着政党轮替而大起大落,使得这些国际条约的遵守处于极其不确定性状态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