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敬拜、祭祀祖先之意。根据祭拜仪式的规模大小,祭祖可分为官方祭祖大典(公祭) 和民间祭祖(族祭、家祭等) 两种类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祭祖发挥着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家族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是维护宗亲伦理、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之一。
(一)族祭到家祭的分化
祭祖活动在传统村庄同姓家族内部常常是最重要的集体活动。主要对应的宗族体系为原籍祖宗—所有子孙。全宗祭祀活动是对原籍始祖的追溯,其所牵涉的世代较久远,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传统农村,人们倾向将祖先的追溯拉得更远,以团结更多的力量。虽然祭祀者与祖先相隔甚远,但又是如此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族成员已经发生分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全宗祭祀活动的同一性无法对接家族成员的差异性,很容易导致集体祭祀活动的失败,故逐步分裂为房支祭祀活动。房支祭祖主要限定在五代之内的祭祖。它比较强调血缘的纵向繁衍脉络,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辈—自己,所体现的是祖先世代繁衍的根系且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密切、频繁的互动,对祖先的追溯是往现世拉,而不去关注原籍祖先。
家庭祭祖活动所祭祀的祖先是离现世最近的祖先,只专注于对祖父或者是已逝父亲的祭拜,爷爷对于祭拜者来说是有着一段共同生活体验之人。这也是一种越来越个体化、私密化的祭祖活动。祭祀活动规模的缩小展现了人们对祖先远近的不同追溯诉求,而其背后反映了是祖先崇拜被世俗生活所兼并。传统的全宗祭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诉求,现世的家庭祭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利性的表达。(www.xing528.com)
(二)家祭观念的淡化
1949年以前,家庭一般每年清明和农历新年都有两次祭祖活动。1949年以后,公开的祭祖仪式就不再举行了,在家里祭拜的习俗虽被保留,宗族大规模祭祖的活动并没有恢复。对各种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与仪式的批判大大削弱了家庭的祭祖功能,而市场化改革又进一步推动了在信仰的精神世界里父母权威的衰落。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家庭祭祖功能的祖先崇拜的变化上反映最为明显。[29]
随着那些希望恢复祭祖的老人逐渐去世,就连家里的祭拜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也慢慢消亡了,传统中国社会关于祖先崇拜的一些信念也在消失,比如有赏罚分明的天意、善恶报应和来世的报应等,这些观念如今都被认为是迷信。带来的结果是,6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部分不再相信超自然的世界,也不再害怕来世的惩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