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投入包括经济上的投入、时间上的投入等各个方面。这些投入在城市和农村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总体而言,家庭教育的投入变化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投入开始提前,例如早期教育逐步受到重视;经济投入比之从前大有增加;父母对家庭教育有部分社会化倾向(家庭通过机构委托来增加其教育效果)。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两极分化扩大
当下中国,教育焦虑几乎已成为未成年学生乃至婴幼儿的家长们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也无论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中部、西部,家长的焦虑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内在的紧张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从不断见诸媒体的“学区房”“择校”“辅导班”等报道中可见一斑。各地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到一所好的学校,可谓是殚精竭虑。而在平时,督促检查孩子做作业,是家长们的日常“必修课”;陪伴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是许多家长都不得不去做的“头等大事”;家长之间交流的内容,不外乎“在学什么?”“在哪儿学?”等教育话题。即使焦虑是普遍现象,但是家庭教育的投入上,城市和农村依然还有巨大的差距。
1.从早期教育就开始焦虑的城市家长
城市家长们往往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焦虑孩子的早期教育。根据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认知,人的大脑在0~3岁间会完成大部分发育,育儿界有一个公认的说法,3岁之前的教育投资是所有年龄段最划算的投资阶段。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曾经计算过,国家和家庭对下一代的投资,“0到3岁”是回报率是最高的。科学育儿的理念促成了一批热爱自我成长的家长,边自己学习早期教育知识边育儿,或者斥大额资金送孩子去早教班定期接受各种启蒙熏陶。
目前媒体上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介绍与评析性报道较多,科学、严谨的研究性成果尚不多见。对于家长为何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会产生群体性的焦虑现象,也是众说纷纭。依笔者的理解,很多人不是把教育视为未成年人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必须,而是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至大学各教育阶段依次视为接受下一阶段教育的跳板,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获取并积累筹码。适度的焦虑是有必要的,也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但过度的焦虑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问题和孩子的心理问题。
抛开焦虑的心态不提,比之前一代,有能力的家长们确实从方方面面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了更丰富的成长环境和孩子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当代孩子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行走各地带来的广博见识,都被公认胜于前一代,但是情绪能力调控、性格韧性、责任担当等其他方面,是否有提升尚未可知。
2.全面落后的乡村家长
笔者曾经在2019年7月在河南乡下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明显感受到与一二十年前相比,如今农村的家长也特别重视教育。一个突出的证据就是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到了孩子初中和高中的升学关键期,都会让母亲结束外出打工而进行陪读,如果是打工“混出了名堂”、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的人,会将陪读提前到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阶段。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留守儿童”问题虽然依然广泛存在,但是很多“留守儿童”已由以前的“双亲均外出打工不在家”变成了“母亲陪读父亲外出打工”。还有一个重视教育的例证是,即使在河南较为贫穷的农村,依然有很多年轻的打工父母在拼命攒钱想把孩子送往较为昂贵的私立初中,仅仅是因为私立中学的教育质量高于公立初中。
与前文述及的城市相比,农村对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视还远未跟上,农村对教育的重视更多体现在对“成绩”和“升学”的重视,而这些都发生在初高中阶段。早些年乡村家庭的早期教育与城市相比差距没有如今这么大,甚至还有些优势,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提到,“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那个时候,城市尚且没有开始盛行早期家庭教育,父母忙于生计和工作,而乡村的孩子天然具有大自然的实践体验,践行着现在城市高端私立幼儿园所推崇的“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如今情况却完全不同了,打工经济盛行下的乡村孩子生活缺失陪伴、缺少实践,他们的童年单调乏味。因为缺乏管束,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加迷恋电子产品,热衷网络游戏、玩手机玩iPad、追星追剧、农具不识、农时不知、农活不会且怕脏怕累,这些方面城乡已无明显差距。其他方面,城区孩子则四处行走、见多识广,注重各项体验,已不是只看到院子高墙上四角天空的孤独小孩。
(二)家庭对教育的经济投资
1.教育投资比例
家庭对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虽然不是直接的家庭教育,但是也是间接由家庭完成。由于家庭教育的专业化、父母的无暇顾及,以经济投入寻求社会化方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按照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政策,入读公立小学和初中是免费的,因而除了入读私立学校,家庭的教育经济投入基本不包括学校教育。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如表6-17所示,养育孩子的开支占家庭生活总开支的比例最大的是在20%~40%的家庭(47.52%),其次是占比在20%以下的家庭和40%~60%的家庭。根据表6-18,养育孩子的所有费用中,教育(包括幼儿)投资占比最大的为20~40%,这样的家庭有36.48%。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养育0~2岁孩子最大的费用集中在奶粉和尿不湿这两项,随后是早教费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费用逐步超过抚养费用。我们的调查是2011年进行,根据2018年吴玲萍等学者的调研,目前我国城市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已占家庭总消费的35%,占家庭总收入的30%。[24]比之前几年,家庭教育投资比例只增未减。这些数据还仅仅是日常教育消费,不包括购买“学区房”、储蓄或买教育保险等隐性投资。教育需要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根据汇丰集团发布的《2017全球教育报告》,55%的中国家庭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为子女教育准备,远高于英国和澳大利亚10%的比例。所以对子女的高教育期望在挤入教育消费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教育预防性储蓄的方式,挤入家庭非教育消费。若增加的预防性储蓄较多,便会抑制家庭消费。
表6-17 养育孩子的开支占家庭生活总开支的比例统计
(www.xing528.com)
表6-18 子女教育支出占养育孩子总开支的统计比例
2.校外教育投资
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课外培训和补习费用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7成。钱晓烨等认为,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家庭校内教育消费得到严格控制,但为了提高子女的竞争力,家庭始终有动力为子女教育进行投资,校外支出呈刚性增长。2007—2011年,家庭校外教育消费增长1.5倍,而校内支出下降幅度超过40%。[25]
如表6-19所示,选择“散养”(没有校外教育投资)的家长,农村占比高出城市近一倍。其他类型的投资,城市也均高于农村。
表6-19 各类校外教育投资占比情况统计表
表6-20显示,年轻家庭比年长一代更加重视这种校外教育投资。在我们的调查访谈中,很多年轻家长们表示受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宣传的影响,尽管本身并不热衷上培训班,但是其他孩子都在上,无奈之下也让自己的孩子上。
表6-20 不同年代家庭各类校外教育投资统计表
(三)父母陪伴时间
父母陪伴,是指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有计划或无计划地与孩子在一起,并在必要时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有研究表明:尽管父母陪伴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或保持青少年心理和情绪健康,但现实中我国儿童的父母陪伴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与父母一起吃饭、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父亲在亲子陪伴上缺乏技巧,大多数仍在用“电子保姆”打发孩子。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更愿意把孩子带到城市中和自己一起生活,流动儿童的比例快速增长,但相比本地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缺乏父母陪伴的情况更为突出。[26]
表6-21显示,城市父母陪伴时间比农村长。我们的调查只涉及陪伴时间,并不涉及陪伴质量。其他学者的研究显示,城市儿童父亲娱乐陪伴和情感陪伴质量、母亲陪伴质量的四个方面以及母亲陪伴有效时间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和农村。另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亲陪伴时间和陪伴质量均低于母亲。
表6-21 城乡家庭父母陪伴情况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