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社会学者Hamilton在《婚姻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对婚姻调适进行了实际的度量与估计。[18]1973年,Klein提议用婚姻质量取代婚姻调适概念。婚姻质量研究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国外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个人感觉(individual feelings)学派和婚姻调适学派。[19]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指当事人对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满意程度,也就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质量。相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因此,已婚者对婚姻关系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婚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
中国学者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相对倾向于主观评价为标准,理论也结合婚姻的一些客观综合状况。卢淑华、文国峰从婚姻取向、性别观念、家庭权利形态等方面对婚姻质量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研究。中国学者徐安琪、叶文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婚姻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清晰明了地揭示各影响因素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证实:社会阶层较高者、婚前感情基础较好、婚后一致性又较强的夫妻婚姻质量相对较高;结婚年数与婚姻质量呈U字形曲线相关(刚结婚未育的头几年和晚年的婚姻质量高于中间时间);固守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夫妻婚姻质量相对较低;现代、开化的性意识和性互动模式诸如对性生活重要性的认同、在性活动中较主动(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均对婚姻质量具有正效应;夫妻无独立居室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谁承担家务较多则与婚姻质量无显著相关等等。[20]这些结论不仅适用于全国,同样适用于宁波。(www.xing528.com)
以下我们抽取几个方面来展现宁波的婚姻质量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