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降水的分布及成因》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概论》中的气候第一课时,我将按说研究主题、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研究主题
高中地理必修课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涵盖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该节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读图分析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
1.“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中心,地图能力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地理能力
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而在本节课中以图为中心,围绕图展开。
在小组合作探究,读图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找出隐含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转换成地理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如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而不是凭空去记、去背;以及图图转换的练习,以养成主动利用地图探究地理问题的习惯。
2.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能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联系。如将自绘降水分布图与真实世界降水分布图的对照分析,可以揭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产生地理疑惑,有惑才有思,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
3.地理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地理结论的基本逻辑手段。在本节课中结论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引例上,从学生熟悉的基础的知识出发,尽可能地体现结论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光是结论本身,还可以学到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有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利于提高学生智力。
二、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是“世界气候形成分布”的知识铺垫,也是“农业区位”学习的前提。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全国卷的命题方向-生活中的地理,高考的高频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特点之三是: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很有挑战性。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新课程标准》,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强化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多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南美洲降水分布差异”中找到降水多的区域,引发学生探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该探究过程中用图解惑、文字提示,利用自然地理部分所学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第二则为探究结论的运用:运用于局部区域南美洲降水多的原因分析,在运用与世界范围绘制“多雨带、少雨带”,不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绘图能力,并且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降水的多雨带、少雨带”自绘图与真实世界降水分布图对比,拓展问题“世界降水的分布与自绘的降水分布图不同”,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影响”的小组探究,激发求知欲;绘制世界降水的理论分布图,理论联系实际,在“世界地理降水分布”的小组探究中发现一些地区降水仍有差异,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这些过程充分利用了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难点:(1)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2)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www.xing528.com)
三、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选择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高一必修一的“大气环流”基础知识,时间间隔比较久,有所淡忘,导致气压带风带分布与降水之间的联系,难建立。基于学生已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下,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问题探究法: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3)学案导学法:在导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将问题步骤化,降低难度,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对图与图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在寻找其异同的同时,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景观图、模式图、分布图等)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综合分析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的结论探究、运用(分析南美洲的降水原因,以及世界降水的绘图),肯定了学生的运用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2)具体教学过程(详见《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及意图:故本节课采用景观图、南美洲降水差异的“导趣激疑”、降水的影响及分布的“探疑启思”、绘制世界降水分布图的“善用乐学”、对两类世界降水图、课堂练习的悟理落实,这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激—探—用—悟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设计》中都有明确的说明,就不一一阐述了。
从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理论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超过20分钟,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性会不断提高。为了预防这样的情况,在世界降水的真实分布图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成功提高了专注程度。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有合探、自探,交叉使用,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及课堂教学三转变价值主张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的探究方法,主线是探究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以及分布,对比世界降水分布的异同。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