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学习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理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价值取向上主要可分为两大取向:一种是个体学习理论,这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个体性学习,学习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行为,强调个体对知识的获取、认知和运用;另外一种取向则是学习的社会属性和功能,认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由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发生的,并认为个体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交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比如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都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质。在这两种取向中,个体学习理论的研究和成果无疑是更加深入和丰富的,也关于学习理论研究的最主要成果之一。从个体学习理论研究取向的分析上,我们不难发现,高效学习的实现,或者说学生课堂上高效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必然是以高效的个体学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研究高效学习理论,促进学生从一般性学习向高效学习模式转变,必须要深入研究个体学习理论,从个体学习效率的突破入手,从而逐步构建集体的高效学习模式。
关于个体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的研究和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认为个体学习就是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地获取知识,以此来提升自身整体的素质,使个体保持良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5]进一步分析个体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学习首先强调的是学习的个体性,以发生在个体身上的行为或学习活动为研究的对象,关注个体活动对个体整体素质提升的作用和影响。其次,个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新技能和新知识,因此,个体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增进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体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再次,个体学习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的实践活动,二是他人的经验提示,三是间接的理论知识学习。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研究流派之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义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等,其核心观点是强调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这种联结的过程,其手段就是外部条件刺激或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不断的刺激和强化来引起学习者行为的变化,从而达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在行为主义看来,个体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反应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和效率取决于外界环境刺激和强化训练,显然,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外界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有严重的机械性。(www.xing528.com)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等,认知派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学习并不是外界环境刺激下的被动结果,而是个体主动对外部事物的一种内部反映和认知的结果,是个体主动进行的一种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构,并获得对信息的加工和储存的结果。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对情境的理解和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和情境从认识、辨别、理解、储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主义的个体学习理论,强调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更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作用和主动建构。与行为主义的个体学习观相比,认知主义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单纯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能动作用和内部强化作用,而否定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这显然也不能全面揭示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个体学习观上则更加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情境在学习和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主要受到了杜威、维果茨基、班杜拉等人的影响。这种学习观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认知是一种社会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发生或改变完全依赖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而进行,因此,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交往与分享的过程,每个个体都在这种相互的交往与分享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最终形成一种交往的共同体。由于个体间存在着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所以个体之间的交往与分享本质上是社会分工与合作的结果。另外,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分享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基础之上的,社会交往总是在具体情境或问题中发生发展的,因此,社会建构主要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具体情境的影响和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学习既不是外界刺激产生的被动变化,也不是个体内部主动认知的结果,不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只有当个体参与社会交往,在问题情境中分享各自的知识,学习才会发生,因此,学习的效果的好坏,则取决于个体社会交往的程度和能力。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问题情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