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师常常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概念混淆不清,导致其在安排教学计划、做教学设计时容易出错,这样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路不清晰,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下面着重介绍了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内涵。
(一)教育目标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深刻变革时期,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依据,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结果。也是“讲堂”变“学堂”这一课堂模式改革的基本点。
教育目标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它规定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影响着教育中的各项活动,也揭示了测量和评价的目标及方向,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及高考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54]
当今我们普遍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划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每一层次再细分为若干子类,认知目标分层次递进,将教育行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次序排列,学习者的思维活动从低级认知活动到高级认知活动排列,具有较强的系列性和累积性,并默认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低级和简单的类别知识,然后才能够掌握复杂和高级的类别知识。[55]
2.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注重情调、情绪或接受与拒绝程度的目标。情感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从简单的对所选择的现象的注意,到复杂而又内在一致的性格和良心。布卢姆将情感领域划分为接受(包括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或有选择的注意)、反应(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价值评价(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组织(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泛华心向、性格化)等五个层次。[56]
3.动作技能领域(www.xing528.com)
动作技能领域注重某些肌肉的或运动的技能、对材料和客体的某种操作的目标,或某些要求神经肌肉协调运动的目标。其中包括了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动作、有意活动等六个层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活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上,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如获得某种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产生特定的态度和情感,认同某些价值观等。[57]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出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所谓的“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目标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等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