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是指导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以此为指导。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价值理念——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价值追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受到时代价值体系的影响,充分吸取主流价值观,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质上新课程的价值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经济社会才有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价值多样性是本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以经济发展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和以人的发展为本是主要的三种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日趋融合,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化时代的价值多样性。这一时代特征体现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一是课程与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这种能动作用就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在当今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三是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达成共识: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是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学生素质要求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二)教学内容观——教学内容综合化与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哪些,多年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道德都是重要内容,然而这些内容有的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新课程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www.xing528.com)
概括新课程的内容观,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教学内容要综合化。新课程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设置了诸如“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性课程,也在寻求分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二是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传统的教学在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程强调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课程的这些要求,反映了新课程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过程观,这一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民主化,教学应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以听、写、记为方式来学习,学生被牵着走,思维受到抑制。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交往的平等主体,教师在知识上不是绝对权威,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建构着自己的知识,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平等交往互动,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主动质疑、探索。二是教学的个性化,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三是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和权威,他们只是教学条件的提供者和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去主动建构知识,实践建构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