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MING BINGGONG SHIHUA
商周以后,滇池地区开始用青铜制作兵器,后配制成各种合金,如铜锡、铜铅、铜锡铅、铜锑、铜锡锑、铜锡锑铅等合金,兵器铸造技术不断提升。甲胄是防护性工具,可以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伤害,古滇国时昆明就已出现青铜甲胄。
战国中晚期,随着西北的氐羌民族进入云南,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北方草原文化的长胡戈、横銎啄、铜柄铁刃剑等,工艺特征上是表面镀锡和鎏金技术的出现。
古滇国开始,士兵主要用犀皮甲和牛皮甲防护身体,骑兵和战马身上所披的甲主要用犀皮甲,其次是普通的牛皮甲。
东汉以后,制铁技术在兵器中得到普及,故兵器多为锻件,环首铁刀等铁器的加工水平也很高。
铜臂甲
唐代唐朝使臣徐云虔到达鄯阐府(今昆明),“见骑数十,曳长矛,拥绛服少年。”又有“执矛千人”,表明南诏的兵器中有长矛,执矛人数亦颇有规模。南诏已有骑兵出现,并有披甲的战马。史籍中常有“马军一百队”“马军二百队”的记载。防御武器方面,南诏士兵用的是铜盾,其乡兵“戴朱鞍婺,负犀革铜盾而跦,走险如飞”。说明士兵是披犀甲,手持铜盾赤足作战的。唐代盾也称为排,可见“铜股排”指的是铜盾。盾近1人高,上面饰有三爪龙的纹饰,盾中间是黑色,两边则为金黄色,制作相当精美。铜盾的防护能力很强,但体积太大,笨重不便。南诏时期,士兵主要用犀皮甲和牛皮甲防护身体,“蛮排甲并马统备马骑甲仗,多用犀革,亦杂用牛皮”,说明骑兵和战马身上所披的甲主要用犀皮甲,其次是普通的牛皮甲。
【最早的连射火器】在火器的使用方面,明代昆明出现了连射火器、单级九发火箭、连发飞箭等兵器,这些火器的发明、使用均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器史上都是领先的。
1388年3月,麓川土司思伦发反叛了明王朝,聚众号称30万,象百余只。明朝镇守昆明的将领黔国公沐英奉命平叛,他调集了15000精骑从昆明直奔到定边迎战,沐英“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明人张洪著《南夷书》记此次事件为:“火枪、火箭一时俱发,象惊惧,却走,自相蹂践。”明顾少轩《皇明将略·沐英传》这次对付象阵用的是“火箭、铳、炮,连发不绝。”火器的巨响,使象群受惊,自相蹂踏,从而大破思伦发军队的象阵。此战明军使用火箭、火铳、火炮取得了胜利。记载可见,明军的铳炮是连放的(“连发不绝”),效能大增。沐英在战争中使用了连射火器的战术,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首次,比欧洲领先了200年左右,也领先了日本100多年。另外,神机箭属于多发性齐射型火箭,在一个大竹筒内装入2~3支箭,每支箭的箭杆上都绑着火药筒,筒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射程可达百步之外。
连射火器
明代,昆明地区已出现单级多发式飞箭。《明史》中谈到一种九龙箭:“天顺八年(1464年),延绥参将房能言,麓川(今云南陇川一带)破贼,用九龙筒,一线然则九箭齐发,请颁各边。”显然这是一种单级九发火箭,齐发后可在同一时间内扩大火箭的散布范围,以加大杀伤力,是火器制造史上划时代的进步。(www.xing528.com)
在以上连射火器和单级多发飞箭的基础上,进一步触类巧思,又发明了连发飞箭。
【近代兵器工业】昆明的兵工厂创始于晚清时期,其中,云南机器局的成立开启了昆明近代机器工业生产的序幕。
19世纪70年代,云南巡抚岑毓英就延聘法国人到滇制造开花大炮,生产出的炮弹可以爆炸,即开花弹,这与传统的实心弹完全不同,已属于近代武器的范畴。1882年,岑毓英从上海和广东购买枪炮,从内地雇工匠来滇试制铜帽、子弹等。1884年,云南机器局建立,虽然规模较小,有员工106人,但却是昆明近代机器工业生产的发端,该局曾被清政府列为全国28个官办兵工厂之一。
1889年,云南机器局利用浙江、江西两省的协饷,从上海洋行购买制造枪弹和轧铜板的全套机器,并添建厂房10间,生产后膛枪弹,最高月产12万~13万发。1905年,试造单响毛瑟枪,经陆军部批准投入生产,但因用土铁制造枪管,时有炸膛事故发生,1907年停止生产。次年,从上海购买造弹机器17部,添建大小厂房28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有笔码(枪弹)厂、修枪厂、木厂、生熟铁厂,生产平炮、前膛炮弹、前膛和后膛枪、枪弹,以及铜帽、铅丸、扯火等军械。辛亥革命时,云南机器局改称云南陆军兵工厂,从事近代兵器工业生产,对昆明机器工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时间,兵器工业在昆明有极大的发展。其中,中国自制的第一架军用望远镜的研制成功是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1936年夏,丹麦的麦德森公司以其制造的麦德森7.9毫米轻重两用机关枪向中国求售。经过国民政府的研究,决定向麦德森公司购买全套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在昆明建厂生产。1937年后,抗日战争形势紧急,生产兵器的任务十分迫切。1939年1月工厂成立,最初定名为兵工署第五十一兵工厂,1942年与当时内迁的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一起迁到昆明西郊滇池出海口,合并组建为兵工署第五十三兵工厂,以生产机关枪为主。
该厂厂址地处昆明海口称为山冲的一个狭长山沟中,北边的山坡即为明代徐霞客游历过的石城胜境,山冲口为里仁大村,重要的车间均设在山洞之中,敌机难以轰炸。这里陆路和水路都可以通到昆明城,距离仅40多千米。以后随着抗日战争的需要,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1942年生产2500挺机关枪,1943年生产3000挺,1944年生产4400挺,1945年生产接近5000挺,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军工杂件。还在厂内外修理火炮970余门、轻重机枪8000余挺、步枪22000余支。为在抗日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后兵工署第五十三兵工厂演变为位于昆明海口的西南仪器厂。
1939年4月22日,在设计专员、制造主任龚祖同等人的主持下,6×30双筒军用望远镜在昆明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架军用望远镜,以中国抗战将领何应钦将军的字命名为“敬之式”望远镜。当年7月投入大批生产,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事业。龚祖同等人还将光学应用到光学设计、工艺测试配套及仪器装校等方面,开创了中国光学工程的研究。1940年年初,该厂开始试制80厘米倒影测远镜,共有1135个零件,是由外管、内管、五棱镜、物镜和目镜等部件组成的复杂精密仪器。1943年,兵工署第五十三工厂试制生产了100具象限仪,这是呈一定倾斜角,检查火炮瞄准装置及火炮角度的仪器。
军用瞄准镜一直是该厂的重要产品。1940年,兵工署第二十二工厂开始仿制奥式迫击炮瞄准镜和法国布朗式迫击炮瞄准镜,这是用于提高火炮发射命中率必配的装置。1944年,根据生产各种迫击炮瞄准镜的经验,该厂自行设计出一种适合各种口径迫击炮的瞄准镜,性能优良,遂于1947年开始大量生产,到1949年共生产上万具这种瞄准镜。
抗日战争结束后,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留在昆明的海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光学工厂,以后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云南光学仪器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光学生产企业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