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纺织历史:漫长时期的发展与火草布

昆明纺织历史:漫长时期的发展与火草布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KUNMING FANGZHI SHIHUA昆明纺织历史悠久。昆明的手工纺织,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织机十室必有”“棉布寸土皆有”。新石器时代,昆明出现了原始纺织业,这是技术上的一个重要进步。腰机火草布是昆明少数民族在纺织上的一种发明创造,是一种利用野生植物叶子进行纺织的布。据此,火草布在昆明应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昆明纺织历史:漫长时期的发展与火草布

KUNMING FANGZHI SHIHUA

昆明纺织历史悠久。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即以麻为纺织原料,公元前开始使用蚕丝,且织丝绸为衣。公元1世纪左右使用木棉,4世纪使用毛,5世纪时已能生产毛制品。以后又逐渐使用棉花,掌握了纺织技术。昆明的手工纺织,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织机十室必有”“棉布寸土皆有”。直到20世纪初,还处于手摇纺纱机、木织机、缸染、蜡染扎染等手工机器纺织的时代,农村仍以一家一户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用为主,多余的才作为商品出售。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通车后,大量棉纱、棉纺织品上海、缅甸、印度进入昆明,昆明才陆续有了手工织布的工厂。

新石器时代,昆明出现了原始纺织业,这是技术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出土了形制多样的纺坠的主要部件——陶制纺轮,纺轮又有圆形、扁平形、石鼓形等几种形式。其操作原理是利用纺轮本身的重量和连续旋转达到目的,方法是用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说明当时先民已懂得捻线纺织。出土的陶器上有大量篮纹和席纹,为先民懂得编篮织席的设想提供了实物证据。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掌握了纺织、编织和引纬技术,有了原始的纺织业。

滇池区域出土了大批铜质的纺织工具文物,若干青铜器上还有古滇人纺织场景,充分表明古滇国纺织技术发达。

文化墓葬晋宁石寨山和昆明羊甫头出土的纺织文物中都有大量的纺轮,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铜质纺织工具更加丰富。出土了铜质卷经杆、卷布轴7件,分经杆2件,工字形器6件,打纬刀4件,幅撑9件(铜质5件,漆木4件)。当时纺线用纺轮,织布则用腰机,并有各种辅助工具。这些工具制作规范,说明当时纺织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了带有纺织场面的贮贝器,一些滇人妇女正在从事纺织工作,已有纺织、络纱、卷纬、上机织布、上光五个主要过程。从晋宁石寨山纺织场面的贮贝器可见,其上从事织布的4人,均使用足蹬式踞机织布。织者席地而坐,两脚前伸置于类似卷经杆的木棍两侧,用力压住。经纱平面绷直、呈环状,开口清晰,分上下两层。有双手握住类似纬刀的器具,身体后仰,完成打纬动作;有手持器具穿过开口处,完成引纬等动作;另外,还有提综、牵伸等纺织动作,场面非常生动。出土的纺织物原料有麻和丝。经测量,其经纬密度为12×10根/平方厘米。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墓地出土铜剑,剑柄上缠有麻绳。丝织品在石寨山和李家山均有出品,说明可能已开始种桑养蚕,由于丝线放置在精致的青铜针线盒中,可见,丝在当时属于比较昂贵的产品。

唐代,中原内地尚无棉花的种植,但昆明棉纺织源远流长,是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很擅长的技艺,以木棉产品为主。

大和三年(829年),南诏攻进四川成都后,“驱尽江头濯锦娘”。掳走了大量蜀锦女工。随着大批纺织技工的掳来,从四川传进了织绫和织罗的新工艺。四川蜀锦闻名天下,其绫、罗工艺在全国也非常著名,传入南诏后,大大推进了南诏丝织技术的进步,技术提高到与中原内地同样的水平。

从丝织品的工艺看,抽丝的方法“稍异中土”,在蚕丝的处理工艺中有自己的特色。有绫、锦、绢、刺绣等品种,货色齐全;上好的服装染为红色和紫色(朱紫)。锦文的工艺达到了“密致奇采”的水平,可见其精致程度。

早在唐初就已有染色工艺:“染色有绯帛。”这是把丝织品染为红色。上好的服装是红和紫的丝织品。当时贵族穿着的衣服中,红色较多,但也有黑色、黄色、青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的服饰。人们确实通过衣服的不同颜色,把自己打扮起来了。各种染料的使用,使人们能穿上各色各样的衣服。南诏时期,一些特殊穿着衣物的印染水平相当高超。靛蓝,又称蓝靛,俗称板蓝根,昆明古代有发达的蓝靛提取技术,《天启滇志》记载:“蓝叶,有大,有小,皆可取靛。”明代昆明各民族已广泛在染布业中使用蓝靛,例如,路南有野生的蓝蔓生于山冈之上,人们采回来作为蓝靛,其色尤其青。顺宁府也有蓝靛,为府境内生产,染布颜色很重。另外,云南多数瑶族由于精于蓝靛技术被称为蓝靛瑶,直到现在,染靛仍是他们从事的主要传统工艺。

昆明历史上,无论是纺织原料,还是纺织种类都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纺织品,它们有浓郁的昆明民族特色,产品质量优异,获得很高的评价。

腰机

火草布是昆明少数民族在纺织上的一种发明创造,是一种利用野生植物叶子进行纺织的布。火草布最早记载于明代的《南诏通纪》,其中说:“兜罗锦,出金齿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锦,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以为可以为燧取火,故曰火草。然不知何所出也。”以上谈到火草叶的形状,采用叶背上的纤维纺织火草布的情况,还有火草布的宽度。据此,火草布在昆明应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明清时期的《增订南诏野史》卷下记载了云南滇中彝族穿火草布衣和火草布裙:“老牾倮罗,即罗婺,又名罗午、罗武。男披发贯耳,披毡佩刀,穿火草布衣,女辫发垂肩,饰以海贝砗磲,穿火草布裙。”罗婺是古代彝族的一支,约在昆明禄劝一带,说明当时彝族已用火草布做成衣服。火草布最重要的特色是以野生草本植物的叶子——火草叶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主要用植物的茎皮纤维作纺织原料,而利用野生草本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这似乎是唯一的例证。火草布又是一种罕见的有悠久历史的混纺布,其制作工艺体现了人类早期纺织的某些特点。

麻往往与火草混织成布。彝族盛行织火草布,其制作工艺为采其里为线,麻线为经,此线为纬。去除表面表叶,只要白色里叶,然后用麻和火草混织为火草布,产品有“轻、暖、鲜、洁”的特点,质量胜于纯用麻织的布。彝人用火草与麻混织成布,叫做火麻布,细致而好看,至今少数民族仍用相同的方法织火草布。

纺线

苗族纺线

1905~1906年,昆明蚕桑学堂创办人林绍年撰有《蚕桑白话》一书,包括《栽桑白话》及《养蚕白话》两部分,其中《栽桑白话》有种桑子、栽桑秧、接桑树、施肥料,修枝条、除害虫等部分。《养蚕白话》有养蚕新法、除沙法、桑叶与蚕的关系等部分,用白话文撰写。此书对昆明的桑蚕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是20世纪初昆明有近代科学眼光的农学著作。

1906年在昆明开办了蚕桑学堂,由浙江省聘来了3名教员,一年后,首届学生毕业,即由3名毕业生担任教员。1907年,在昆明贡院创办云南农业学堂,设农、林、蚕、染织四科,从日本、浙江和山东聘来了教师。划圆通山为桑园,在大小东门和南城外开辟第二桑园。(www.xing528.com)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昆明只有手工木机纺织,没有现代机器纺织工业。1934年缪云台考察上海后,认为云南资金原料和人力成本有发展纺织的优势,并具有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潜力。1934年9月10日,云南富滇银行与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签订合约,缪云台代表富滇新银行购股国币10万元,云南历史上第1个纺织工业基地诞生了。

云南纺织厂的前身为1934年创建、1937年建成投产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是云南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和云南省近代最重要的地方工业企业之一。云南纺织厂成立之后,厂址选定在昆明市南郊环城公路外的凤翥村玉皇阁旁。1935年由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及昆明市政府购买土地,建筑工程历时两年多,于1936年主厂房基地基本落成。1937年8月18日开工生产,同年12月15日正式营业,棉纱商标定名为“碧鸡”,棉布商标定名为“金龙”。从此,昆明纺织业摆脱了延续千年的手工作坊形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云南既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最前线。在8年抗战期间,两厂共生产棉纱1.42万吨,生产棉布985.5万米,为抗战中的军民所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一家动力机器棉纺织厂的成立】1934年3月,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成立,缪云台为主任委员,并负责筹建纺纱、织布、动力、五金水泥5个工厂。缪云台到上海请永安纺织公司的经理郭顺和郭乐两兄弟帮助建纺织厂,他们决定投资并从各方面支援云南建设纺织厂,后又指定他们的侄儿,当时任永安第三纺织厂厂长的郭棣活负责,组织人员设计、规划、代购机器、派遣熟练技术人员和技工到云南进行人员培训、车间管理及原材料准备等工作。根据云南资金不足的实际情况,他决定建1万纱锭,200台布机的纺织厂。第一期先购5200枚纱锭,60台布机。同时建设一个火力发电厂,购置1000千瓦蒸汽发电机两台。都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价格也优惠,通过安利洋行和慎昌洋行代办。1934年由上海永安三厂工程师李锡钊设计,1935年在昆明城南玉皇阁购地67亩,土建开工。同年,上海永安公司派技术人员雷湘和雷炳强来昆明协助建厂。1936年厂房基本建成,设备陆续运抵昆明。8月永安公司又派纺纱技术人员朱健飞、李牧九、朱惠臣及有关纺纱织布的机械、保全、操作、运转等全套技师10余人,由上海经香港、海防到昆明,负责机器安装和工人培训。试车生产用的棉花也由永安公司调拨运昆。1937年8月投产,11月实行三班8小时制。

【裕滇纺织公司】1936年中国银行与湖南省政府商定,向英国订购纺纱机2.5万锭,在衡阳合资建设衡中纺织厂,后因抗日战争而停建,机器停留香港。1938年利用此机器在昆明由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合资建设裕滇纺织公司。选举缪云台为董事长,聘请黄宪儒、骆仰止为筹建处正副主任。1939年在玉皇阁购地180亩,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仅一墙之隔,1940年1月,完成厂房工程建设的65%。

1939年骆仰止到上海招聘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并成立驻港办事处。同年12月,骆仰止赴香港接收设备。1940年1月,经越南海防转运昆明,第一批先配套运出纱锭3360枚,6月试车生产。同年10月,因轰炸致铁路受阻,设备也有损失,直到海防被日军占领时,仍存有部分纺纱设备未运出。为了把存港设备尽快运昆,1941年又改由缅甸仰光沿滇缅公路运昆。缅甸被日军占领后,仰光仓库仍有部分纺纱设备未运出。

1940年10月,裕滇纺织公司在上海聘请了以李钟禄为首的纺织机械制造技术人员和技工等20余人,在昆明海口筹建海口机修厂。海口距昆明56千米,在滇池出口处,水陆交通方便,可免空袭。该厂陆续生产了若干清花机、并条机、梳棉机及部分纺机配件,为裕滇多开出纺纱机器做出了贡献。1944年6月,由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投资扩建为裕云机器厂,迁昆明黄土坡,1949年后,并入机械工业

彝族织布

1940年空袭频繁,为了防空,裕滇纺织公司在昆明西山脚下的龙王庙建设西山分场,把抢运到昆明的1万余枚纱锭移来安装,1943年2月试车投产。1950年6月,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与裕滇纺织公司合并,成立云南纺织厂。西山分场于1951年迁回昆明。

【小型棉纺织厂的兴办】1941年纱布供需矛盾突出,纺纱厂利润较高,云南一时兴起创办小型棉纺织厂的热潮。中央机器厂仿制了一套小型棉纺机共336锭,作为试验工厂试车投产。之后,中原纺织厂建168锭的小型纺纱机试车投产。1944年1月,大华纺织厂新建的336锭小型纺纱机试车投产。同年8月,云茂纺织厂新建的384锭小型纺纱机试车投产。1945年2月,云南纺织厂向中央机器厂购入小型纺纱机一套计336锭投入使用。这些简易的小型纺纱厂投产后,产量低、质量差、用工多、消耗大,无法和大型纺织厂相比。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减产停产,到1949年底全部停完,设备陆续报废。

云茂纺织厂建厂后,由于厂小利薄,设备缺陷很多,1945年秋停产。该厂厂主兼茂恒公司总经理王振宇,提出集资向英国引进纺纱机进行改造的设想,并立即向各方集资建厂。1947年在昆明城东交三桥购地312.5亩,1948年向英国购纺机2万锭,1949年由香港经海防转运昆明,同年12月陆续安装试车投产。

1949年年底,云南共有动力机器棉纺织厂3家,纱锭4.89万枚,但实际开工仅3万余枚;已安装的电力织布机132台,实际开工仅60台。

傣族织锦

【针织业】昆明的针织业始于1912年,当时传入者为广东商人。初不过一两家,1916年后渐增,然皆为小本经营,规模很小,产品有限,未为人所注意。据云南实业改进会商业调查,1912年共有厂户18家,资本3270元。此后,风尚突变,针织品销路大增,业外人也参加制造,织户增多。1934~1935年最为风盛,厂户约有90家,袜机约有800台,工徒两千名,出品、营业均相当发达。1935年后,因厉行禁鸦片,赶修公路,农村经济渐衰,市场呆滞,针织业大受打击。1936年春调查尚剩63家,开工袜机500余台,全年营业额不过10万余元,工徒不足1千名。

【丝织业】1938年4月,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站在昆明成立,朱新予负责蚕桑组,开始研究蚕桑品种改良、栽培及种植等工作。同年8月,中央经济部与云南建设厅共同拟定复兴云南蚕桑的计划,在开远及蒙自之间的草坝成立开蒙垦殖局负责棉花和蚕桑的栽培、饲养的试验研究。1939年4月,富滇新银行与中国银行合资在开远草坝兴建云南蚕业新村公司,经理葛建中负责栽桑、养蚕、缥丝、运销等工作。1941年兴建缥丝厂,有座缥车10台、复摇车56台和自动烘茧机1台,同年12月正式缥丝。1941~1944年,共产生丝26.25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停产。1949年后,改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有立缥机520绪、座缥机10台、复摇车28台和煮茧机1台。

1939年2月,利用杭州迁昆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在昆明乾沟尾成立云南蚕丝公司筹备处,主任周君梅,内设收茧处及制丝所两部分。1940年缥丝部分建成投产,1942年丝织部分建成投产。以后,由于蚕茧供应不上,加之抗战胜利后丝价狂落,1945年冬停工。1947年4月改组增资,1948年复工。复工后仍因无茧,于1949年2月停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