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古罗马发生的危机,加剧了古罗马社会矛盾的激化,隶农和农奴的起义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巴高达运动。
“隶农”是拉丁文“colonus”的音译,有人也按colonus的复数形式将其译成科洛尼(coloni)。colonus一词是从动词“coler”(耕种、种植)衍生出来的,原意为“农夫”“土地耕种者”。
奴隶主阶级生活腐化
隶农这一阶层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意大利的某些地区。开始是指租种别人土地的人,亦即佃农。他们可以是拥有雄厚资金和众多奴隶以经营农业而谋取商业利益的人;也可以是依靠自己劳动谋生的人。他们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仅仅是按照租约佃耕土地。一般租期为5年,期满后既可以废约也可以续订。地租基本上用现金支付。允许隶农把租来的土地转租给别人。这一时期的隶农,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法律上地位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公民。
公元前1世纪到2世纪,由于帝国庄园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使隶农的命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隶农对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到了1世纪末叶,在意大利的隶农中间,以金钱支付地租的逐渐减少,而以实物支付地租的分成佃农却越来越多,更多的隶农靠土地所有者提供的生产工具进行耕作。这样,隶农的自由地位就有了明显的限制。
3世纪,由于社会动乱以及繁重的捐税,帝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十分频繁,日益感到劳动力缺乏的罗马政府和大庄园主都想尽办法把隶农固定在土地上。这时的许多隶农已经不再是根据租约租种土地的自由公民,而是在公民权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的人了。隶农慢慢向世袭佃户靠拢。
不过,隶农与奴隶尤其是授产奴隶从法律上看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典一直在书面上承认隶农具有人身自由,尽管实际上他们是被固着于土地上。
第二,法律允许隶农对其财产有某种程度的私有权。而奴隶,即使是授产奴隶,也完全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比如说,如果主人同意,隶农完全可以出卖自己的收获物。当隶农耕作的田地上的农产品被盗时,既可以由土地的主人提出诉讼,也可以由隶农本人提出诉讼。396年颁布的法令规定,主人对隶农的剥削太过分时,隶农有权利向法庭提出控告。而奴隶并没有这些权利。
第三,奴隶是不允许控告其主人的,除非主人在犯有严重的叛国罪,而隶农的权利就广泛一些,除了法令的某些规定外,还可因主人犯了刑事罪而控告他。
第四,在许多场合,刑法惩罚隶农是根据处理自由人的那些规范。在法庭上,隶农可以不像奴隶那样被随便拷打。隶农在某些情况下还允许出庭作证。
第五,奴隶没有当兵的资格,而隶农只要得到主人许可就可以当兵。(www.xing528.com)
正因为如此,所以隶农的社会地位比奴隶要高,所受的剥削也相对轻些,对劳动的积极性更大。隶农制是在奴隶占有制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新的经济基础——农奴制的一种因素。这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基础日益发展壮大,最终成了导致罗马奴隶制社会崩溃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发生危机,导致罗马帝国社会矛盾也尖锐起来。处于苛政、重税和战乱之下的小农,无法维持其地位,只能把土地献给大地主以求庇护,接着再从地主手中租种土地,由自由耕种的小农变成佃农。因此日渐盛行的庇护制成为贫苦农民向隶农转化的新途径。在高卢、北非和埃及这些行省中,大批隶农从庇护制中产生出来。在这个时期,隶农制得到进一步发展,隶农的来源不仅包括贫苦农民和奴隶,也包括迁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尔曼部落居民。日尔曼人进入罗马始于马可·奥勒略时代,到3世纪则大量涌入罗马。日尔曼人大多被安置在帝国边境地区,在移居地逐渐沦为隶农。在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隶农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日益加重,地位日渐降低,丧失了原有的自由身份,对大地主及其土地的依附性加强。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的差别也就不大了,他们的地位已经十分接近,这就有利于广大下层群众联合起来展开反抗斗争。
起义的烽火燃及帝国各地
当时,起义的烽火燃及帝国各地。还在塞维鲁统治时期,就出现了以布拉为首领的一伙被称作“强盗”的人,他们出没于意大利,行踪不定,杀富济贫。这些所谓“强盗”的活动实际上是反对现存社会秩序,其主要人员是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其中也有少部分逃兵和失意的官吏。尽管受到统治阶级的痛恨,他们却得到了贫苦百姓的同情和支持,坚持斗争长达两年之久。273年,罗马城的造币厂工人和奴隶爆发了起义,得到城市贫民的积极响应,开始时政府军损失惨重,但不久被镇压下去。在西西里,263年爆发了大规模奴隶起义,其规模和过去发生的奴隶战争差不多。238年当阿非利加行省地方势力反对罗马皇帝马克西密努斯时,也出现了奴隶和隶农的起义。在“三十僭主”时期,北非又发生了一次隶农起义,其领导人为法拉克森。起义者和摩尔人联合,声势逼人,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的许多地区都参加了起义。在当时,小亚细亚也有被称为“强盗”的人出没。在埃及,从2世纪后半期起就发生过“布科里”(牧人)起义,奴隶和隶农积极参加起义队伍,起义者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聚众抗敌,长期坚持斗争。
巴高达起义
人民反抗斗争中规模最大、坚持斗争时间较长,影响比较深远的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巴高达之名来自于克勒特语,意为战士。巴高达起义的人员,主要是身份较低的奴隶和隶农。运动兴起于3世纪60年代,起义者进攻鲁格敦高卢的奥古斯托敦城(奥登),7个月后,终于攻下了该城,处死了一些奴隶主贵族,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这次运动坚持了3年多时间,后来被罗马皇帝奥列良努斯镇压。但巴高达并未因残酷的镇压而停止斗争。到了80年代,巴高达运动又以更大规模爆发起来,这次运动仍是以鲁格敦高卢为斗争的中心。起义者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以农民为步兵,牧人为骑兵,许多大庄园被消灭,许多城市被攻克。他们推举了埃里安和阿曼德为皇帝,并铸造发行钱币。尽管运动最终被戴克里先皇帝的共治者马克西米安所扑灭,但它揭开了帝国晚期更加广泛的人民群众斗争运动序幕。
与此同时,外族的入侵愈演愈烈。罗马帝国社会危机严重,边防力量大不如从前,日尔曼部落乘虚而入,突破边境防线大量涌入罗马境内。早在2世纪末,从北往南迁徙的日尔曼部落就已对罗马边疆构成威胁。251年,多瑙河外的哥特人在杀死罗马皇帝狄西(249—251年在位)后,又横越巴尔干,夺取拜占庭城,侵袭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区。在帝国的西北部,法兰克人于256年起就开始出现在莱茵河下游,法兰克人突破了罗马设置在莱茵河中下游的防线,长驱直入,进到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并且在西班牙的东北设置了据点。另一支阿勒曼尼人继续南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了意大利北部。在帝国东部,哥特人等越过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占据了博斯普鲁王国和色雷斯,接着向南推进,屡次劫掠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这些蛮族的入侵后被罗马帝国暂时制止了,但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由于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导致罗马军队蛮族士兵成为主力,这就把大批蛮族部落居民以军事移民方式迁到了罗马边境,又为后来蛮族大规模入侵埋下了隐患。
在东方,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也伺机向西扩张,进攻叙利亚。继承了安息与罗马相争的传统,在亚美尼亚细亚、小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展开寸土必争的较量。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塞维鲁,明确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而罗马自然是不甘示弱,正式开始了罗马与波斯长达400年的战争。
232年,萨珊波斯同罗马交战,打败了罗马军队,并在战后通过和约获得亚美尼亚。罗马皇帝瓦勒利阿努斯(253—260年在位)率军反击,结果战败被俘。萨珊波斯帝国的势力一直达到卡帕多西亚。
这次战争之后,萨珊占有了小亚东北部的卡帕多细亚。但萨珊与罗马之争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发展成拉锯之势。后来的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未取得大的胜利。286年,罗马鼓动亚美尼亚起事,萨珊被迫撤军,以后又丧失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