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光地传承顾炎武学术能力

李光地传承顾炎武学术能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光地与顾炎武二人之学虽多有不合,但并不妨碍二人之间的学术交往。通过这次与顾炎武的见面,李光地对顾氏之学深感敬佩。[184]李光地对顾炎武和他的《音学五书》也是推崇备至,他说:“有顾氏之书,然后三代之文可复,雅颂之音各得其所,语声形者,自汉晋以来未之有也。”

李光地传承顾炎武学术能力

李光地与顾炎武二人之学虽多有不合,但并不妨碍二人之间的学术交往。通过这次与顾炎武的见面,李光地对顾氏之学深感敬佩。他高度评价顾炎武的音韵之学,他说:“本朝顾宁人之音学,梅定九之历算,居然可以待王者之设科。”[176]他认为朱熹“《诗传》叶韵已好,尚不如顾宁人考据精确,六经皆可通”[177]。又说:“顾宁人考订古韵,以经为宗,他书证之,精确不过。”[178]“韵学不讲,宁人独出究心,直还三代。”[179]“宁人讲入声,直千古未有。”[180]但李光地也指出顾炎武的音韵学并不尽善,他说:“宁人之学,于是始窥其备,盖平上去三声,虽有差互,犹得类从。入声则杂乱尤甚,如人经荒流者,不第乡贯不可复追,姓氏族系皆不自别矣!”[181]又说顾炎武于“等切字母,与伊吴下所用歌曲韵,似未究心”[182]。“顾亭林足迹几遍天下,而本乡昆腔家所谓《度曲须知》忽略未见。”[183]“毛稚黄书却与宁人互相发。宁人吴人,而不知唱曲。稚黄则本之《度曲须知》,可叶之管弦矣。”[184]

李光地对顾炎武和他的《音学五书》也是推崇备至,他说:“有顾氏之书,然后三代之文可复,雅颂之音各得其所,语声形者,自汉晋以来未之有也。”[185]“本朝顾宁老之《音学五书》,梅定翁之《历算》,从古未有之书。然韵学不可不知,若历算适于日用所需尤大。”[186]“顾亭林《音学五书》是不朽之书,今之知之者鲜。”[187]因此,在《音学五书》雕版要被毁掉之际,李光地积极联系购买了此书的雕版,为它流传后世作了贡献。据李光地年谱载:“顾氏是书既成,厚自珍秘,世无知者。顾氏既没,其版沉埋于扬州坊间,坊贾将削其版以镌它文,适有见者以告公,公为赎归,传于世。”[188]

李光地对顾炎武在治学上认真的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十分钦佩,他说顾炎武“读书博闻强记,日有课程,数十年不间断……十三经尽皆背诵,

⑪李光地在给其第李光坡的诗中曾表露出,希望李光坡效法郑玄、顾炎武致力经学的意愿,他说:“爱子穷经久且专,兰陵心法两俱全。焚膏继晷恒终岁,流水循环不记年。曾见东吴顾文学,(注:近惟吴下顾炎武,能通十三经大义),人言北海郑薪传。殷勤垂老来相就,夜夜篝灯说二天。”(《四弟生日得诗三章赠且期之》,《榕村全集》卷35,480页。)每年用三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其议论简要,有裁剪,未前其匹”[189]。又说:“如今著书不错者,唯梅定九、顾宁人两公耳。此两人书,必传于后无疑。今人用心之多且勤,亦无有及之。宁人妻不娶,子不生,仆仆道路,风雨寒暑不坠。”[190]

从李、顾二人的学术交往和传承之间,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清初的学界,前辈学人指导和提携对后辈学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清初学术,正是在代际之间不断传承、叠加,并向前推进。如果再扩大一点,可以想见,中国学脉之所以几千年延绵不绝,繁荣发展,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由于老一辈学者对小辈学人的不断教导和帮助。另外从本节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李光地的学术思想与顾炎武多有分歧,以今天的观点就是隶属于不同的学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可见那时所谓朱陆、汉宋之间的隔膜并不深,并非水火不容,这与乾嘉时期不同学派之间毫无理由的互相攻击形成了鲜明对比。学术的进步源于交流,止于封闭,而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激辩与碰撞,产生了学术向前的原动力

【注释】

[1]该节内容曾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年第2期。

[2][美]艾尔曼:《经学·科举·文化史》,北京:中华书局,179页。

[3]冯建民:《考试文化的历史印记——乾嘉汉学对科举考试的影响》,《考试研究》,2012年第1期。

[4]陈致访谈:《余英时访谈录》,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52页。

[5]《经学历史》,210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31,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920页。

[7]《清朝文献通考》卷47,《选举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301页。

[8]《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31,920页。

[9]《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31,921页。

[10]《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31,921页。

[11]《钦定科场条例》卷17,《乡会试艺·附载旧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八辑,第47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221—1222页。

[12]《钦定科场条例》卷17,《乡会试艺·附载旧例》,1221—1222页。

[13]《钦定科场条例》卷17,《乡会试艺·附载旧例》,1257页。

[1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31,《贡举》,931页。

[15]李绂:《程文四书文序》,《穆堂别稿》卷26,《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37页。

[16]杨慎:《举业之陋》,《升庵集》卷5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447—448页。

[17]转引自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0页。

[18]顾炎武说:“明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官十八员,分阅五经,谓之十八房。”(《日知录校注》卷16,《十八房》,904页。)

[19]顾炎武:《日知录校注》卷16,《十八房》,905—906页。

[20]黄宗羲:《科举》,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443页。

[21]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拟题》,《日知录校注》卷16,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12—913页。

[22]魏禧:《制科策上》,《魏叔子文集》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7页。

[23]魏禧:《制科策上》,《魏叔子文集》卷3,107页。

[24]俞长城:《自订四书稿序》,《俞宁世文集》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20—521页。

[25]李光地:《成斋制义序》,《榕村全集》卷12,202页。

[26]李光地:《名文前选序》,《榕村全集》卷11,188页。

[27]李光地:《申饬学校牒》,《榕村别集》卷5,《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66页。

[28]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56页。

[29]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续语录》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54页。

[30]朱熹:《学校贡举私议》,《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9,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32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3362页。

[31]李光地:《上猗氏卫先生》,《榕村全集》卷32,440页。

[32]李光地:《申饬学校牒》,《榕村别集》卷5,566页。

[33]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56页。

[34]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85页。

[35]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2,399页。

[36]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8,854页。

[37]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76页。

[38]李光地:《成斋制义序》,《榕村全集》卷12,202页。

[39]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9,878页。

[40]李光地:《名文前选序》,《榕村全集》卷11,188页。

[41]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9,878页。

[42]李光地:《己丑前后场合选序》,《榕村全集》卷11,189页。

[43]李光地:《己丑墨选序》,《榕村全集》卷11,189页。

[44]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9,878页。

[45]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9,878页。

[46]李光地:《杨宾实制义序》,《榕村全集》卷12,201页。

[47]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9,877页。

[48]《清圣祖实录》卷200,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至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36页。

[49]李光地:《条议学校科场疏》,《榕村全集》卷26,370页。

[50]《清代起居注·康熙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九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册,8173—8175页。

[51]《清代起居注·康熙朝》,8257—8260页。

[52]《清圣祖实录》卷202,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61页。

[53]《清文献通考》卷48,《选举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310页。

[54]王棠:《五经中式》,《燕在阁知新录》卷1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387页。

[55]陆廷灿:《五经题》,《南村随笔》卷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281页。

[56]魏禧:《制科策上》,《魏叔子文集》卷3,107页。

[57]魏禧:《制科策上》,《魏叔子文集》卷3,107页。

[58]魏禧:《制科策上》,《魏叔子文集》卷3,107页。

[59]朱彝尊:《经书取士议》,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1445页。

[60]陈廷敬:《经学家法论》,《午亭文编》卷32,331页。

[61]陈廷敬:《经学家法论》,《午亭文编》卷32,331页。

[62]陈廷敬:《经学家法论》,《午亭文编》卷32,332页。

[63]黄中坚,字震生,生于顺治六年(1649),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江苏吴县人,有《蓄斋集》十六卷,《蓄斋二集》十卷。(参见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330页。)

[64]黄中坚:《制科策》,《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1440页。

[65]黄中坚:《制科策》,《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1439页。

[66]黄中坚:《制科策》,《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1439页。

[67]黄中坚:《制科策》,《清经世文编》卷57,《礼政上》,1439页。

[68]该节内容以题为《论李光地的六经皆理思想》发表于《孔子研究》2016年第5期。

[69]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14页。

[70]朱彝尊编纂,林庆彰等主编:《经义考新校》卷2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5389页。

[71]归有光:《送何氏二子序》,《震川先生集》卷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124—125页。

[72]钱谦益:《新刻十三经题注序》,《初学集》卷28,《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册,449页。

[73]方以智:《青原山志略·凡例》“书院”条,转引自余英时:《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206—207页。

[74]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册,658页。

[75]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鲒埼亭集》卷12,《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02册,443页。

[76]纪昀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77]李光地:《孟子篇》,《榕村全集》卷6,《榕村全书》第8册,164页。

[78]李光地撰,陈祖武点校:《榕村语录》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57页。

[79]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5,261页。

[80]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3页。

[81]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1页。

[82]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1页。

[83]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1页。

[84]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3,222—223页。

[85]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3,321页。

[86]李光地:《五帝之世如夏说》,《榕村全集》卷17,《榕村全书》第8册,425页。

[87]杨昭楷:《国朝经师得失论》,江标编:《沅湘通艺录》卷1,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30—31页。

[88]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6,457—458页。

[89]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6,457—458页。

[90]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6,457—458页。

[91]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3,410页。

[92]李光地:《周官大司乐章注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69页。

[93]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402册,90页。(www.xing528.com)

[94]顾炎武著,陈垣校注:《博学于文》,《日知录》卷7,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386页。

[95]顾炎武著,陈垣校注:《内典》,《日知录》卷18,1010—1011页。

[96]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页。

[97]李光地:《成斋制义序》,《榕村全集》卷12,《榕村全书》第8册,314页。

[98]李光地:《课王生仲退》,《榕村全集》卷21,《榕村全书》第8册,536页。

[99]李光地:《条奏朱子全书目录次第札子》,《榕村全集》卷28,《榕村全书》第9册,150页。

[100]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榕村全书》第7册,341页。

[101]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榕村全书》第7册,332页。

[102]李光地:《进大司乐释义及乐律论辨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59页。

[103]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榕村全书》第7册,325页。

[104]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榕村全书》第7册,337页。

[105]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423页。

[106]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424—425页。

[107]李光地:《课王生仲退》,《榕村全集》卷21,《榕村全书》第8册,536—537页。

[108]李光地:《课王生仲退》,《榕村全集》卷21,《榕村全书》第8册,536—537页。

[109]李光地:《课王生仲退》,《榕村全集》卷21,《榕村全书》第8册,536—537页。

[110]李光地:《大学古本私记旧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62页。

[111]李光地:《周官大司乐章注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69页。

[112]戴震:《与某书》,《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73页。

[113]戴震:《与段若膺论理书》,《孟子字义疏证》,184页。

[114]惠栋:《九经古义述首》,《松崖文钞》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1427册,269页。

[115]钱大昕:《臧玉林经义杂识序》,《潜研堂集》卷24,《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657页。

[116]钱大昕:《左氏传古注辑存序》,《潜研堂集》卷24,《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654页。

[117]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十七史商榷》,《续修四库全书》第453册,138页。

[118]李光地:《知行二》,《榕村全集》卷8,《榕村全书》第8册,213页。

[119]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榕村全书》第7册,352页。

[120]李光地:《重修蔡虚斋先生祠引》,《榕村全集》卷13,《榕村全书》第8册,334—335页。

[121]唐鉴:《国朝学案小识》,《清代传记丛刊》第2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97页。

[122]汤斌:《十三经注疏论》,《汤子遗书》卷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546页。

[123]李光地:《春秋大义》,《榕村全集》卷3,《榕村全书》第8册,68—69页。

[124]李光地:《春王正月辨》,《榕村全集》卷17,《榕村全书》第8册,435—437页。

[125]李光地:《诗所》卷1,《榕村全书》第2册,169页。

[126]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9,《榕村全书》第7册,199页。

[127]李光地:《进大司乐释义及乐律论辨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59—256页。

[128]李光地:《周官大司乐章注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70页。

[129]罗整庵:《困知记》卷2,《丛书集成》本,13页。

[130]李光地:《性说一》,《榕村全集》卷16,《榕村全书》第8册,396页。

[131]李光地:《知行一》,《榕村全集》卷16,《榕村全书》第8册,211—212页。

[132]李光地:《中庸章段序》,《榕村全集》卷10,《榕村全书》第8册,264页。

[133]该文曾发表于《兰台世界》2013年第13期。

[134]参见张民权:《李光地与〈音学五书〉》,《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

[135]李光地:《顾宁人小传》,《榕村全集》卷3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56页。

[136]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75页。

[137]李清植:《李文贞公年谱》卷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六十三辑,第62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22页。

[138]李清馥:《榕村谱录合考》卷2,李维迪:《榕村全书》,清道光九年(1829)刻,第12涵,10页。

[139]张穆:《亭林年谱》,《顾亭林先生年谱三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67页。

[140]钱邦彦:《校补顾亭林先生年谱》,《顾亭林先生年谱三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45页。

[141]《答潘次耕书》,《亭林文集》卷4,《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8页。

[142]梁章钜:《退庵随笔》卷21,《续修四库全书》第11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45页。

[143]赵尔巽:《清史稿·卫既齐传》卷276,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0079页。

[144]《李文贞公年谱》,22页。

[145]李光地:《榕村全集》,卷32,440页。

[146]关于顾炎武的反心学思想,参见陈祖武:《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陈祖武:《顾炎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第6期。陈祖武认为:“入清,顾炎武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想,不唯对陆王心学做了彻底的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天理人欲、知行等诸多范畴上,都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然而异的为学旨趣。”

[147]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29页。

[148]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29页。

[149]李光地:《榕村全集》卷2,《读书笔录》,64页。

[150]李光地:《注解正蒙》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60页。

[151]李光地:《书王守溪性善对后》,《榕村全集》卷22,328页。

[152]李光地:《太极篇》,《榕村全集》卷7,129页。

[153]顾炎武:《答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6,83页。

[154]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观澜录》,45页。

[155]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观澜录》,44页。

[156]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观澜录》,54页。

[157]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29页。

[158]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30页。

[159]顾炎武:《博学于文》,《日知录》卷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542页。

[160]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观澜录》,56页。

[161]李光地:《韵笺序》,《榕村全集》卷11,187页。

[162]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69页。

[163]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765页。

[164]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424页。

[165]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368页。

[166]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372页。

[167]李光地:《课王生仲退》,《榕村全集》卷21,318页。

[168]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370页。

[169]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3,29页。

[170]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观澜录》,44页。

[171]此说最早见于元代学者吴澄所著《尚书纂言》,后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加以沿袭。(参见《尚书古文疏证:附古文尚书冤词》卷五,第六十五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202—203页。)

[172]顾炎武:《古文尚书》,《日知录》卷2,440页。

[173]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47页。

[174]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2,180页。

[175]李光地:《尚书古今文辨》,《榕村全集》卷17,268页。

[176]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76页。

[177]李光地:《榕村语录》卷13,194页。

[178]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75页。

[179]李光地:《榕村语录》卷30,474页。

[180]李光地:《榕村语录》卷30,474页。

[181]李光地:《顾宁人小传》卷33,456页。

[182]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75页。

[183]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20,902页。

[184]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20,903页。

[185]李光地:《顾宁人小传》卷33,456页。

[186]李光地:《顾宁人小传》卷33,456页。

[187]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20,902页。

[188]李清植:《李文贞公年谱》,187页。

[189]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4,367页。

[190]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6,7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