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初经学复兴:李光地的义理价值

清初经学复兴:李光地的义理价值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69]清初经学复兴以六经的义理价值获得重视为开端。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指出,理学离不开经学,脱离了经学的理学只能流于禅学。“经学即理学”的提出是顾炎武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紧张的调和。从高攀龙到顾炎武,众人皆在肯定经学义理价值的前提下,从而对经学文本的地位不断加以提高。经学的复兴是在肯定经学义理价值的基础上才不断发展而来。

明末清初学术界波涛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学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陆王心学因担负着明亡的罪责,很快被程朱理学所取代。因清朝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被确定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这也使得学人非濂洛关闽不讲,以程朱之是非为是非。然而程朱理学的地位并非坚若磐石,沉寂了多时的经学开始复兴。皮锡瑞说:“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69]

清初经学复兴以六经的义理价值获得重视为开端。明末学者高攀龙说:“六经皆圣人传心,明经乃所以明心,明心乃所以明经,明经不明心者俗学也,明心不明经者异端也。”[70]高攀龙强调六经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即传递了圣人的思想。他认为“明经”是“明心”的前提。六经乃圣人载道之书,只有精研六经才能明道,但如目的不明,就会流入到考据、训诂的俗学当中去。高攀龙既肯定了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义理,同时又指出了经典具备文以载道的作用,提出了六经的文本价值。

对于明经可以明道,明末清初的学者已然形成了共识,归有光说:“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夫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道亦何容讲哉?”[71]钱谦益也说:“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圣人之经,即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则贤者高自标目,务胜前人,而不肖者汪洋自恣,莫可穷诘。”[72]方以智说:“夫子之教,始于诗书,终于礼乐………太枯不能,太滥不切。使人虚标高玄,岂若大泯于薪火,故曰:藏理学于经学。”[73]明经可以明道其实是指经学可以超越义理,经学可以取代理学,因为经学本身具备了义理价值。(www.xing528.com)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指出,理学离不开经学,脱离了经学的理学只能流于禅学。他说:“理学之传,自是君家弓冶。然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74]全祖望总结顾炎武的观点,说得更加明白,他说:“(先生)晚益笃志六经,谓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不知舍经学,则其所谓理学者,禅学也。”[75]经学之所以即理学,正是因为经学当中有理,经可以载道。顾炎武虽然没有说经书中有义理价值,但“经学即理学”说本身已经不言自明。“经学即理学”的提出是顾炎武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紧张的调和。这两种学问从本质上来讲并不矛盾。虽然经学侧重考证、训诂,而理学侧重说理,但这只是方法不同,而最终目标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经以明道。从高攀龙到顾炎武,众人皆在肯定经学义理价值的前提下,从而对经学文本的地位不断加以提高。经学的复兴是在肯定经学义理价值的基础上才不断发展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