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对“陟方乃死”的理解,一直存在许多争议。[173]如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离娄章句下》)随后司马迁提出巡守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174]其后韩愈又提出了“升遐说”,韩愈说:
《书》曰舜“陟方乃死”,传谓舜升道南方以死,或又曰舜死葬苍梧,二妃从之不及,溺死沅湘之间。余谓《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书》曰“殷礼陟配天”,言以道终,其德协天也。《书》纪舜之没云“陟”者,与《竹书》《周书》同文也。其下言“陟方乃死”者,所以释“陟”为死也。地之势东南下,如言舜南巡而死,宜言“下方”,不得言“陟方”也。[175]
因为巡守对于时间和地点规定的比较严格,朱熹认为舜一年之内巡遍四岳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朱熹也对司马迁的“巡守说”加以修正。《朱子语类》记载:可见朱熹认为舜进行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巡行,而只是到属于某岳的方国去。
汪季良问:“五载一巡狩,还是一年遍历四方,还是止于一方?”曰:“恐亦不能遍。”或问:“舜之巡狩,是一年中遍四岳否?”曰:“观其末后载,‘归,格于艺祖,用特’一句,则是一年遍巡四岳矣。”问:“四岳惟衡山最远,先儒以为非今之衡山,别自有衡山,不知在甚处?”曰:“恐在嵩山之南。若如此,则四岳相去甚近矣。然古之天子一岁不能遍及四岳,则到一方境上会诸侯亦可。《周礼》有此礼。五载一巡狩,此是立法如此。若一岁间行一遍,则去一方近处会一方之诸侯。”[176](www.xing528.com)
蔡沈的《书集传》在解释这点时并没有采用朱熹之说,而采用了韩愈的观点。他说:
征,召也。陟方,犹言升遐也。韩子曰:“《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书》曰‘殷礼陟配天’,言以道终,其德协天也。故《书》纪舜之没云‘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释‘陟’为死也。地之势东南下,如言舜巡守南方而死,宜言‘下方’,不得言‘陟方’也。”按此得之,但不当以“陟”字为句绝耳。“方”犹“云徂乎方”之“方”,陟方乃死,犹言“殂落而死”也。[177]
对于蔡沈弃朱而取韩的观点,李光地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他结合朱熹之说与元明学者王充耕、朱升等人的观点,[178]认为“方”是“方岳”之意,舜是死于南巡。他说:“舜巡守而崩之事,见于传记多矣。先儒谓南巡不得言陟者,非也。方谓方岳耳,考制度于四岳,无嫌言陟也。”[179]李光地持巡守说,反对升遐说是可以讲通的。舜死于南巡,古籍的确多有记载,除《史记》外,《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其阳。”《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舜巡守,死于苍梧而葬之。”他认为“巡守”即“巡守四方的方国”。《左传》庄公二十一年,杜预注:“天子省方谓之巡守。”巡守确实是天子巡视四方方国。因此,李光地的“陟方乃死”说有据可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