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搞笑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1993年2月2日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329期第10号673到682页,一篇有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四种方法之试验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有976人,在仅有10页的篇幅里,光是罗列所有作者的名字就占了不少宝贵的篇幅。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可以推论这976位作者里大多数人彼此从未见过面。976位共同作者除了地域的区分外,也按照功能分别设有指导委员会、协调中心、执行中心、数据和安全监控委员会和中风审查委员会等,幸好这些得奖者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否则光是这批得奖人就会占掉会场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了。
他们的奖是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执行编辑代为领取,他在发表领奖感言时指出,以字数来算,每一位作者的平均贡献是两个字。
这篇获得搞笑诺贝尔文学奖的论文,可能成为科学研究集体创作的滥觞。有50、100、200甚至500位共同作者的论文已经越来越多。2003年,论文共同作者超过500人的有40篇,在2005年增加到131篇,不过近年来这个数字似乎已经稳定在100篇左右。至于共同作者最多的纪录,目前已知的是一篇在2006年发表,共有2,512位共同作者的论文。
至于获得真正诺贝尔奖的论文呢?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丁肇中和里克特(Burton Richter),他们在激烈的时间竞赛中,差不多同时用实验证实了J/ψ粒子的存在。在粒子物理学里,通常都是用一个字母作为粒子的名字,例如α粒子、β粒子,但是因为丁肇中的团队把这个粒子命名为J粒子(虽然是英文字母里的“J”,不过也有人说可能源自丁肇中的“丁”字),里克特的团队则把这个粒子命名为ψ粒子(“ψ”是一个希腊字母),因此这个粒子就被命名为J/ψ粒子。
丁肇中团队的论文发表在1974年12月2日第33期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这篇论文一共有三页,共同作者有14位。里克特团队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也一共有三页,共同作者35位。
正如前面讲过,搞笑诺贝尔奖会颁发给先令人大笑,接下来却发人深省的研究结果。听到居然有一篇有976位共同作者的科学论文,我们先会捧腹大笑,但是大笑之后,确实可以思考一下相关的问题。(www.xing528.com)
在科学研究里,共同合作是一个正常关系,不但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彼此激发,有许多大型的实验更是必须靠有大量人力的团队来进行。因此,当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时,凡参与的人自然都应该成为共同作者。但是我们也看过很多引发争执的例子,谁做出真正的贡献,谁只是在旁打边鼓,谁有份,谁该被排除,再加上随论文而来的是荣誉甚至财富,大家往往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严格来说,在共同合作中这些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规范和处理方式,我们只能小心和公平地来决定和协调。
反过来说,在论文数目挂帅的评估制度下,能够在更多的论文上列为共同作者是大有帮助的,因此就有了在我的论文挂上你的名字,在你的论文挂上我的名字的做法。重要的是,这是学术上诚信的问题,在共同合作中功劳的分享,我们要慷慨大方,但是绝不可以虚伪作假。针对以列为共同作者来增加论文数的做法,在直觉上和经验上的合理算法应该是:如果要算一个人发表的论文总数,那么一篇单一作者的论文算1,一篇有两个作者的论文算1/2,一篇有N个共同作者的论文算1/N,如此一来,1/976就是微乎其微了。
还有,在一连串的共同作者里,作者的排名次序又如何决定呢?理想上是按照贡献的多寡来排序,但是在976个作者里,又怎么可能把每个人的贡献精确地量度排列呢?另一个常用的方法是以姓氏笔画为序,那么在中文里姓“乙”、姓“丁”和姓“卜”的就可以名列前茅,而“鳌”是18画的姓氏,就只能敬陪末座吊车尾了。在英文里,按照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来排序,Aarm可以领先,Zukowski就要殿后了。在丁肇中和里克特的两篇论文中,他们都是按照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序。
最后,一篇学术论文的共同作者必须对论文的内容负起学术责任,尤其是当论文里有刻意误导、杜撰和捏造时,共同作者不能以没有小心完整地看过这篇论文为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必须承担责任。我们可以理解老师或研究团队中的领导者无法一一验证学生或是团队成员的工作,但是他们仍无法推卸作为共同作者的责任。做老师的必须给学生灌输对学术绝对真诚的态度,只要我们相信他们不会犯有心的错误,那么无心之过可以坦坦荡荡地更正。
在学术界里,捏造结果、篡改数据的事件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更何况许多实验结果的真伪和解释,往往又有很多争议的空间。总之,作为一篇学术论文的共同作者,有他的学术荣耀,也有他的学术责任,这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