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研究方法:问答的格局

社会研究方法:问答的格局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1-1类似概念的不同问法续表很明显,每种问答格局都会带来不同数据。开放性问答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当时强不知为知,或在还不肯定答案的类别时过早分类,有时还可以发现研究者想象不到的答案。第2例的答案分类其实集中在消极反应,预定答案中只得“其他”一项让人选择积极反应。

社会研究方法:问答的格局

围绕着同一个概念,尤其是未清楚界定的概念,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提法,答案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而带出不同的后果。比如说对于“解闷方法”这个话题,下面几种问答格局,不仅会给被访者造成不同印象,而且会把访员的注意力引往不同的方向。

表11-1 类似概念的不同问法

续表

(www.xing528.com)

很明显,每种问答格局都会带来不同数据。发问方式之所以难以决定,很多时候是概念把握不稳,例如未决定自己想问的是“行为”还是“态度”。有时则是对对象的认识不同,例如对象是抑郁症病人,会用第1和2种问法,对一般人则用第1、3、4和5法;第2、4和5法带来的数据较详细,对于某些对象来说则是太详细了!研究者对答案性质和详细程度的期望,既左右问题的提法,也影响答案的分类程序。如果研究尚属初探阶段,第1个问法带回的答案最广泛,但最笼统;如果研究已经聚焦到某些方面,例如对沉闷的消极反应方面,第2类问法便比较合适。

第1种格局称为“开放性问答”(open-ended question),特点是任由对方的思路驰骋,无论答案属于哪一层次或跨越哪些层次,无论答案掉落哪些分类之内或之间,无论对象之间是否不约而同地触及某一层类,都一股脑儿地收集起来,以便将来分类整理。开放性问答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当时强不知为知,或在还不肯定答案的类别时过早分类,有时还可以发现研究者想象不到的答案。弱点是答案参差,整理时麻烦,无法系统化地比较对象间的异同。

其他例子都属“结构性问答”(structured question)。研究者事先选择探索的层次,并且把预见到的所有可能出现且切合的答案分类。发问时特意引导对象集中话题于该层次,滤掉不相关的讯息,而把适用的答案归入预设的分类架构中去。如何迅速、明确而不唐突地引导对方往适当的层次(framing the question)回答,不单要求对题目全盘了解,而且须熟悉对象,这是一件讲求功力的工作。

每一条问题的答案应该隶属于同一个层次,否则会出现重复或无法作公平选择,例如在第4例中,反应都属于比较抽象的类别,若塞进一些具体的举动,如“喝酒”,那便跟“消极性反应”重复,分析时不知是否应把喝酒并入消极反应内,也不知消极反应列出来的类别多了,是否会影响其他反应被选择的机会,这个问题,在自填问卷中会更严重。

同一层次内的分类应该完整、不重复且均衡。第2例的答案分类其实集中在消极反应,预定答案中只得“其他”一项让人选择积极反应。这种分类岂止不完整,还不均衡,也不公平。例4和例5没有那么一面倒,但依然明显地失衡:回答选择中只有一项属于积极行动,收回来的资料中消极的行动自然会格外多。答案分类的数目,会左右资料的性质。分类太少,资料变得含糊。为了更仔细地了解问题,有时不单须增加答案的分类,甚至要把问题拆开,逐类发问。例如从例4这一种格局,可以找出哪一种反应被视作最常见的,却不能找到每一种反应在样本心目中的普遍程度。如果采用例5这一种格局,会发现“很经常”跟“经常”的差距并不大。而且分类太多会带来误导:有些印象原本很粗糙,却被编入过细的分类,煞有介事地推究起来。分类多(例如五个以上)的问答,也不宜在电话中进行,被访者急速间记不全有哪几种选择,夹在中间的种类被遗忘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想认真避免这些可能,可以考虑在不同问卷中把答案的次序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