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求知研究有多种用途,需求评估(Needs Assessment)只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当一些社会事象达到相当程度的制度化,描述这些事象的定义也形成广泛共识(如贫困户基本生活需要、十年内某区中小学学位的数量、小区护理需要、新工业区交通流量和便利店的生意额等),且出现了各方都可以接受的量度单位(如人数、次数、物资数量、旷课率等)时,便可采用。这类研究的目的在求知某时某地某事物的需求量。小至零售商的生意额(或当地顾客的需求量),大至全国性的经济策划或教育政策,都希望能把主要资料量化。例如政府想要发展一个新城区,必须估计若干年内新建居住单位的需求,及伴随而生的餐馆、商店、学校、医院和娱乐场所的使用量,以及公路承载量、食用和排污水管的口径和长度、能源和通信设备。
需求评估的普遍得益于人口普查(census)和多种大型抽查(surveys)的质量提升、提取方便。它可以根据未来数年的人数趋势,和其他地区的或合理的使用率,去估计出多项服务和设备的需求量。但一些与人口数目关系比较间接的需要,则需进一步数据。除了人口抽查,工业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机构还为各种特殊目的进行多种抽样抽查。例如对幼儿园的需要,出生人口数和十年一度的人口抽查只能提供对最大可能需要的估计,却提供不了多少母亲留家养子、多少家有亲友帮忙,有多少幼儿园可能提供何种服务的数据。这些问题都可以视作影响托儿需求的因素,不但可以通过表格、问卷、点数等方式去逐个量化,还有统计方法把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对影响计算出来。但首先要解决的,是“托儿需求”这个概念如何界定和量度,不同定义会涉及不同数目和不同内容的因素。不同主办者的研究会采用不同定义,经济发展部门会较多选择跟收支有关的因素,社会服务机构会较多选择跟生活方式和其他托儿资源有关的因素。
除了种种客观因素,也不能忽视主观因素。客观需要(need)跟主观需求(demand)不同,外在标准跟主观愿望有别。有需要者未必有需求,无需求者未必无需要(例如不少青少年宁愿拥有一部新式电话,也不愿购买医疗保险),反之亦然。客观需要的定义和量度方式不常有共识,也难担保完整和绝对客观。主观需求虽然受主观认识和意愿影响,但较易搜集资料。复杂概念(例如“老人居家照顾需要”)往往可以有多种量度指标,它们各自得出的量度结果不常一致,有些反而跟主观需求的量度相当接近。不少公共政策都重视主观需要。主观需要也可以人数为单位来量化,“主观需求人数”这种量度法更受追求选票的决策者重视。(www.xing528.com)
需求评估旨在求知,也有些定量求知研究可作为进一步定性研究的开端。举例说,某一扩展中的城市打算迁移市区边缘的工商业,当地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调查结果除了找出“是什么”(多少户愿搬和多少户不愿搬),还发现一些“为什么”的原因(如不愿搬的多属农产品加工场)。这便需要进一步做一个定性研究,例如找出农产品加工场跟邻近农业的关系;还要进行相关的求解研究,比如找出多少家某一类农产品加工场愿意跟多少户有关的农户一块搬迁。找到了足以做决定的数据,就有望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这种求知和求解方法,是中国社会在急剧转型期间极为需要的排难解纷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