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虽然在科学操作来说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在研究者的态度上却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一个重要差异可能出于“对谁有用”上。理论研究者追求的是在长时间和大范围内适用的理论,工作进度不一定受个别机构和专门时间表的影响,很少人经常被雇主催促,不必回答“对谁有用”这问题,或只须说“为了学问/知识/求知”“对全人类可能有用”,答案便可被接受。而且绝大多数理论研究者在大学工作,时间弹性较大,篇幅可以不修,时间似乎不紧,看来清闲。初从大学出来的研究员若习染到这种表面态度和形象,一旦参与应用研究,很容易因此手忙脚乱。
应用研究者都须在有限时间内对个别机构、主办者、资助者或急需帮助者负责,常须反思“对谁有用”这个问题。研究不为了纯知识,而是为了找到能够解决问题或发现新方向的资料。应用研究者因而必须对以下方面有清晰的认识。
1)弄清楚“谁”包括什么人、他们的利益跟研究题目的关系,他们之间有利害冲突或有些利益会损害大众时,应不应该接受委托。研究者相比主办者的优势,是在于能够更虚心地发掘各种反对者、竞争者、支持者、旁观者、监察者的看法并估计其反应。
2)接受了委托后,应尽心尽力找到最全面的资料(问题的严重性、根源、结构、运作、成本、前景……)和最客观的角度(不单是委托者的角度,委托者本身若能解决问题,便不会找人研究了)。
3)在清楚的、能够产生作用的时间内完成研究报告。错过了时日,不但浪费资源,还耽误解决问题的机会。(www.xing528.com)
为了方便说明,本书把涉及研究的人员分为三类:研究人员、委托研究者和受研究影响者。委托研究者资助研究活动,选择研究人员,并决定如何应用研究结果。这类角色,以往主要是由政府或其他大机构包办,近年则越来越多中小型机构甚或个体商户也可担当。受研究影响者除了委托者本身,还包括研究对象/样本、雇员、顾客、服务对象或社会大众,受影响者不常发觉自己可能受研究影响,偏向于被动。研究人员包括主持研究者及其助手,在一般受影响者看来,研究人员的角度可能倾向于委托者。
不过,随着研究活动的普遍化,可能受研究影响者会活跃起来,要求加上自己的角度,甚至设法自己主办研究。在美国,一些母亲因为孩子遭不负责的酗酒司机撞死,投诉无门;一些顾客买到设计上有缺憾的货品,抗议无效;一些教师不同意教育当局的意见,提出了建议却如石沉大海。这些人后来终于自己组织起来,搜集数据主动承办研究。与此同时,有能力进行或批评研究的人士现在也多了起来,大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影响相对降低。目前趋势是:研究结果要能应用,就必须兼顾多方面的角度。
就目前而言,对于委托者和受影响者双方来说,有研究总比没研究好。对于受影响者来说,若无研究,决策全出诸当权者角度,若有研究,可望自己角度得到正式承认,决策者的擅断作风,至少可望受到科学精神抑制。对于委托者来说,研究可以集思广益,也可提早避免积重难返。而且其他人士如果觉得意见受到尊重,较易接受研究结果和据此做出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