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这个变幻万千的世界,每个人的直接认知经验实在微不足道,于是才有形形色色的推论方式出现,而一般人都发展出若干“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自信。可是,大家也留意到“管中窥豹”“瞎子摸象”那类的风险。怎样才能保障推论的可靠性呢?科学方法不依靠神助,不要求有慧根,也不等待顿悟,科学方法依赖的是两种遵循严格纪律而行之有效的方法:逻辑和统计。
科学方法在三个不同阶段中被采用:未验假设如何从现存理论、待验假设或经验推出;概念如何转化为变量;以及一般人最留意的最后那个阶段——如何保障验证得到的结果推论到其他范围的可靠性。在这个阶段中推论的情况又分两种:在同样定义下,从个别事象推论到其他事象,科学采用的主要是统计推论(统计本身亦受逻辑制约,例子请见本书以后有关统计的章节);而定义之间的推论,科学依靠的主要是逻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遇上大量外貌相同但无法一一鉴定的事象,例如想知道,运进大批白米、罐头时,有没有“鱼目混珠”;输出大量成衣、电子零件时,其中有没有“害群之马”;估计选民意愿、市场潜力时,有没有受主观期望左右。有些长期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人士,基于个人经验、一小撮耳目或者是第六感,也许可以做出若干近似的估计。在要求不高、竞争不激烈、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后果或许可孚所望。但是,长远之计,还是统计方法来得可靠。
统计方法不一定需要复杂的运算,可是对于定义、选材和分析,都有严格的要求。调查家长的购买意愿时,“家长”是指经常与校方联络的那位,还是在购买贵价物品时较有影响力的那一位?从哪些学校、怎样地找出多少位家长来调查,才能兼顾各地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析时除了找出多少家长愿意购买,还须报告这项估计出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推论出事象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同异(甲与乙是否相等)、大小(甲是否是乙其中一部分)、先后(甲的出现在时间上是否早于乙)、因果(甲是否乙的唯一起因,是否充分起因,是否必要起因、充分而非必要起因、必要而非充分起因),等等。通过严谨的定义和句子结构分析,逻辑保障了推论的可靠性。(www.xing528.com)
要留意的是:正确的逻辑虽然可以保障推论的可靠性,却不涉及具体内容。推论的前提如果错误,推论的后果亦不能接受;推论的前提如果未经验证,推论的后果只宜作未验假设。更基本的是:逻辑推论只能在有关系的定义之间进行。找不出关联便无从推论。关系如果间接,推论过程中越多依靠假设,结论便越难确切。
从降雨量不能直接推论出“可能购买”新型移动电话的人数,那是很清楚的。从“有能力购买”的人数来推论“可能购买”的人数,逻辑的作用便得视乎假设和验证情况了。对于那些只想估计最大市场潜力,不愿考虑其他因素的人士来说,“有能力”等同于“有可能”,毋须推论!对于那些重视其他因素的人士来说,“有能力购买”只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如果新型移动电话价格大降,收入甚至不成为必要条件!)。如果减去受其他因素影响而不买的人数,例如“购买意愿”(有些人认为目前电话的功能已经足够),“可能购买”的人数必然少于“有能力购买”的人数。应用同样推论的其他因素可以包括“免费的门店服务”(有没有足够的门店服务员免费教用新机)等。
上述每一个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消长作用,都可以成为待验假设,而视其他因素为未验假设。如果没有具体经验作根据或具体需要作指引,则每一个因素都有人认为应该成为待验假设。这样一来,岂非要把所有因素,以及其共同作用,都拿来一一验证?这个问题在理论性研究中遇到得比较多,在应用研究中,由于环境较具体,各因素间的重要性较易达成共识,问题解决的先后次序较清楚,待验和未验假设间的选择,不会那么无所适从。
通过统计和逻辑,基于自己或别人验证的结果,我们可以比较有信心地推论出一些未经直接验证的事象,科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因而大大扩宽。可是统计和逻辑本身,都要求应用者经常警惕其中可能出错,统计方法中甚至还专门计算了犯错误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见科学对推论态度的慎重,即使相信逻辑和统计的可靠性,却从来不坚持推论结果是绝对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