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第一步,是把认知或研究对象概念化(详见第6和7章),至少要尽量把对象清楚地界定出来。换言之,要时刻知道自己在研究些什么。对于那些易受时间或环境影响的事象,要进一步在定义中加上具体条件。例如:孩子在哪个时间、什么家庭气氛下温习比较专心;哪个地区、哪天什么钟点小生意最旺;哪天、哪个部门、哪一级的职员在什么时间离开岗位;哪种灯光下的颜色;某种陶器在零下若干度下的导电性能;什么温度下水的密度;智力衰退症早期患者的智慧;等等。笼统的名词,不单造成浪费,还可能带来错误的结论。有关社会现象的名词往往很笼统,例如“中等阶层”这个词,很多人都理解为“收入中等的阶层”。而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这个词是指富有而没有贵族地位的那一阶层。今天,富裕地区的中等阶层跟贫瘠地区的中等阶层,显然有很大区别。就是在同一地区里,中等阶层的界定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是单看收入而定,计不计不动产和负债?家庭总收入还是个人平均收入?周薪或年收入多少才算?家庭人数或消费方式列入考虑吗?
同样重要的是:为什么用某个划分标准?“中等”可以指最富的5%与最贫的70%中间那25%,可以指最富的1%与最贫的1%中间那98%,也可以指最富的20%与最贫的20%中间那60%;可以指有能力购买个人电脑的那X%;可以包括不惜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奢侈品的那Y%;可以指一旦某条税例修改后必须多付Z%税的人士;等等。实际上,这些划分标准只是一些“操作化定义”(详见第6和7章),方便我们把纷纭的现象分类,而分类的最终依据,是那些带有特殊作用的“概念定义”。重视“中等阶层”选票的政治家,会估计多抽Z%、(Z+N)%或(Z-N)%的税,相应会增加或减少多少选票;打算推出某种货品的商家,想知道几种价格的市场潜力;考虑修订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行政人员,须预计有多少家庭能够购买电脑;他们心目中“中等阶层”的内涵,相比我们平日泛泛而谈的“中等阶层”一定具体得多。(www.xing528.com)
在探索一些认识不深的现象时,为了避免过早受到严谨概念的束缚,往往须借助一些初步或暂时性的定义。这些过渡性的定义,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接受修改,却不能无故变更或扩张!而且每一次修改后,必须立即列出新的定义来指引下一步的探索方向,并警觉此后沟通时的讨论范围,以避免风马牛不相及的无谓争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