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时栋:浙东学术文化名人,藏书达四万余卷

徐时栋:浙东学术文化名人,藏书达四万余卷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时栋于乡邦文献用力尤深。徐时栋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后起之秀,多出其门。蔡元培是索隐派红学家的杰出代表,而蔡氏则明显承袭徐时栋。徐时栋处于道光至同治年间,正是“红学”发育之时。徐时栋在中国的红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烟屿楼藏书散佚,城西草堂又遭火灾,这对徐时栋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然而他没有泄气,于同治三年六月,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名水北阁,继续收集藏书,达四万四千多卷。

徐时栋:浙东学术文化名人,藏书达四万余卷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澹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鄞县人。资性聪明,委己像于学。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徐时栋三十三岁时乡试中举。后来两次北上会试,均不得志,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从此便发愤藏书、读书,专心著述,“视世俗科举之学夷然有所不屑”。徐时栋家里癒书甚富,“尽发而读之,自夜彻晓,丹黄不去”。“秦汉以至近代流传之本鲜不寓目”,“手罩思精,诣直造古人。其论经取先秦之说,以经解经,帝及诸子,引为疏证,无汉宋门户之习”。他善考据,精史论,“通六艺”,一生著述三十余种。他“以古文名世”,著有文集四十卷;“余事为诗人”,著有诗集十八卷,浩浩万千言。而他的说经之作《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更是为学者所推崇,以至于后学者提徐柳泉承万氏经学,为晚清时期浙派著名经学家。他治经不傍汉,不徇宋,汉宋兼采。其论注则取先秦之说,以经解经;旁及诸子,引为疏证,无门户之见,鲜蹈墨守之弊。读万经之书而嫌其疏,则作《春秋规万》。其论史则独推《史记》,班固范晔以下则条举而纠之,其议论多发前人之未发。

徐时栋于乡邦文献用力尤深。他访求宋元时期的宁波地方志,得善本六种,专心校刻,成《宋元四明六志》,并附刻宋人旧帙《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二卷及所著《四明六志校勘记》。其牌记均称“咸丰甲寅岁甬上烟屿楼徐氏开雕”,版心下刻“烟屿楼校本”五字,使珍贵的文献资料赖以得传。他还主修县志,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解引证,不厌求备,费力十二年。又搜访乡先正诗文,踵诸家者旧之集,辑为《四明旧志诗文抄》。徐时栋文章宏深博伟入韩柳之奥,诗亦浩落自喜。徐时栋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后起之秀,多出其门。四方知名之士以事来鄞者,以所学相质问,各得其意而去。

徐时栋还是一位红学家。红学是一门显学,二百年来红学研究大概有如下五派: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评论派、风月派。蔡元培是索隐派红学家的杰出代表,而蔡氏则明显承袭徐时栋。徐时栋处于道光至同治年间,正是“红学”发育之时。徐时栋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康熙大臣明珠家的事,贾宝玉即影射纳兰容若;又把书中十二钗加以自己的意见扩充,妙玉指姜西溟,薛宝假指高江村。徐时栋的观点直接影响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反映康熙朝的政治小说,并在索隐方面加以发展。徐时栋在中国的红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徐时栋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五体均能,尤擅草书。其笔法精熟老练,下笔千言,能随心流转,卷面之清秀亦令人赏心悦目。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部分已被列为国家上等级文物。徐时栋是一时大家,董沛评说:“天才亮特,学识兼优,明达事理,而长于议论,卓然自成一家。”非虚言。

徐时栋最著名的还是他的藏书和藏书精神。他自幼聪明好学,家有遗书数千卷,读之不足,又续有所増。他曾说:“吾十龄外即喜聚书。”年二十一编《新故书目录》二卷,其卷首自叙:“置书以宜读之书为务,奇僻之书无所宝也。故吾家所有书,大约皆布帛菽粟。”卷末又题:“自先君来至今年九月止,置书如右。愿后人不以藏书为务,而以读书为急,此余心也。不然,邺架曹仓、仍饲蠶鱼,亦何裨乎!”表明其为读书而疲书的宗旨。(www.xing528.com)

徐时栋藏书与读书处初名恋湖书楼,又名烟屿楼。烟屿楼在今宁波共青路,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上下二层,书藏楼上。藏书多得自慈溪郑氏,鄞县范峨亭、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散出者。徐时栋爱书如命,立有烟屿楼藏书约:“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抓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烟屿楼藏书六万卷。成丰十ー年(1861),太平天国军队进攻宁波,徐时栋避居鄞西建岙,烟屿楼藏书多为人窃掠,所剩无几。

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徐时栋迁居西门外的城西草堂,又开始整理旧编,访求散佚,得书五六万卷。不幸的是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二十九日又遭大火,城西草堂及数万卷藏书付之一炬,只剩边屋数间。烟屿楼藏书散佚,城西草堂又遭火灾,这对徐时栋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然而他没有泄气,于同治三年(1864)六月,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名水北阁,继续收集藏书,达四万四千多卷。

徐时栋生活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两遭兵火,所著多有散佚,所疲图籍亦一再被毁。然而他毫不气馁,藏书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到水北阁,其经历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罕见的。今烟屿楼尚在原址,水北阁已迁人天一阁,均得到了妥善保护。

(虞浩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