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邺嗣与黄宗羲的交往与竹枝词的创作

李邺嗣与黄宗羲的交往与竹枝词的创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他与黄宗羲的交往,送使他成为浙东学派中的重要一员。他在《自书》一诗中写道“目置中华在,心扶大雅倾。”李邺嗣自己的诗文创作,将气节与诗史密切结合在一起,企图以此来撑住将倾之“大雅”。李邺嗣创作的竹枝词,语言清新,节奏明快,旨在光宠乡梓,借地方人文精神作载体,以维系风俗人心,使乡土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李邺嗣创作大型竹枝词的创举得到甬上文人的热烈回应,从而引发了宁波诗史上歌咏乡土的高潮。

李邺嗣与黄宗羲的交往与竹枝词的创作

——李邺嗣的民族思想和诗文创作

李邺嗣(1622-1680),号杲堂,鄞县人1645年清军渡江占领杭州,李邺嗣与其父李柄奔走于山寨海岛之间,积极参与抗清复明活动。1684年因谢三宾告密,宁波城内参与抗清斗争的士大夫及诸生有100余人遭到逮捕,以李㭎和高斗枢为首,解至杭州严刑审讯,而李邺嗣也被囚于镇海蛟关的马厩中达70余日。李邺嗣最终放归回家,见到绝食而死的父亲的灵柩自杭运回,于是“放声一哭,遂绝意人世”,窜鼠草石,以东洲遗老终其生。而他与黄宗羲的交往,送使他成为浙东学派中的重要一员。他在《自书》一诗中写道“目置中华在,心扶大雅倾。”前一句意思是要复兴汉室,后一句意思是要复兴汉文学。李邺嗣用这两句诗精当地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主要活动。

李邺嗣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时代,痛遭国破家难,抗清复明的意志异常强烈和坚决。无论在什么困境之下,他都坚持民族气节,不肯臣服于异族统治者,并处处为“复兴汉室”摇旗吶喊;不但实际参与了抗清斗争,而且善于用他那支笔表达民族思想。他取号“杲堂”,借用《诗经》中“其雨其雨,杲果日出”的意思,以杲杲之日象征朱明王朝。他又在《日重光》中写道:“维日再中,汉世大昌。”仍是借杲日的表意符号,呼唤汉民族的复兴。他自知恢复大明社稷已无可能,但又唯恐汉文化在异族统治下趋于沉沦,于是以微末之力,积极致力于对汉文化的继承发扬,特辑《汉史记》、《三汉书》、《汉语》《续汉语》、《西汉节义传》等书,再三号召“大汉”民族读“大汉”之书。他说“况五经汉家所立,孔氏遗教之汉大光,则凡我含生负气,戴乾履坤,称大汉之民,读大汉所立之书者,有不以大汉之语为语乎?”尤其是他撰写的《西汉节义传》,“叙杀身成仁之美”,寓褒扬忠义于历史评价之中。全祖望读后,万分感慨地说:“足令百世而下张目,赤符残焰,不觉为之生色。”在浙东学派中,李邺嗣虽然不以史学著名,但却非常重视史学。他那摘编式的史学活动,深深地寄寓了他的民族思想。

李邺嗣的民族思想也灌注到他的创作思想中,其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李邺嗣主张诗文创作要反映忠孝大旨,又特别强调气节。他说:“自古文章未有不出于气节而足传于后也。”文章之重气节的命题,颜能概括浙东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鲜明特色。二是李邺嗣有意识地张扬诗史。他热情赞扬杜甫之诗:“尤善叙其所历时事,发于忠愤感激,读之足当一代之史。”在《万季野诗集序》中他提出了“至诗与史,更相表里”的观点,要求诗歌创作自觉地反映时代的盛衰,并进而将诗与史的关系推广到其他文体领域。李邺嗣自己的诗文创作,将气节与诗史密切结合在一起,企图以此来撑住将倾之“大雅”。为此,他饱蘸泪血,写下了许多“大愤留天地”、“血渍千秋在”的爱国诗篇。他曾作《叫天歌》,满怀悲愤地抨击入侵的异族是“野我声割我黍”的带刀大盗。他曾作《消息》诗,叙述自己出生入死,“石上招知己,刀头祭国魂”。他曾抱锧吟出了《呼屈公》,立志要追随屈原为国尽忠;出狱后又作《善哉行》,以“臣靡不死,复兴夏室”来抒发其志在匡复的民族意志。他有《八哀诗》等表彰甬上死难的忠烈群体,也有《田翁哭》、《江上》等诗作描写战乱中浙东人民的苦难。李邺嗣还对鼎革之际甬上遗民群体的奇节伟作在霜摧雪剥之下渐渐湮没而感到异常痛心,遂奋然而起,访生问死,惊离吊往。所到之处,他必拾其轶事遗篇而表其忠节,以张扬“吾堂正气”。同时,李邺嗣提出诗文创作应该各宣性情,文学决不接受感情上的虚构;感情不能伪装,歌哭均须发自衷曲,否则就是伪声。他说:“情非内写外触于物而无端发声,是犹水非激而怒,鸟不时而啼,伪莫甚矣。”文贵情,情贵真,李邺嗣的诗文非寻常之作,乃是一个民族志士的仰天歌哭,“一字千泪”,真情勃郁,至今读来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清初的浙东文人,既以气节文章自命,同时又对乡邦风物及文化渊源、文化精神也十分珍视,从而把爱国与爱乡的情感自然地熔结在一起。这其中最值得赞扬的是《甬上耆旧诗》的编纂。李邺嗣克服了肺病带给他的长期折磨,以“余力任雨上文献之重”,在师友黄宗羲、万斯同、万斯备等的鼓励协助下,终于纂成《甬上耆旧诗》40万卷,凡得诗家430人、诗作3000多首。雨上诗学文献至此乃大备。此集的纂成,其意义不仅仅是厘清了甬上地方诗歌的渊源脉络,更主要的是推动了当时的诗歌创作,客观上为浙派之形成作了导源溯流的前期准备工作。(www.xing528.com)

李邺嗣对乡土的热爱也表现在其创作上。他以鄞东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组诗《鄮东竹枝词》,追求千春风迹、英雄往事。每首之后酌加小注,以说明景点或掌故,犹如一部诗写的相对完整的地方小志。李邺嗣创作的竹枝词,语言清新,节奏明快,旨在光宠乡梓,借地方人文精神载体,以维系风俗人心,使乡土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李邺嗣创作的竹枝词,就其主要情感倾向而言,不是陶醉在眼前的水光山色中,而是陶醉在乡邦优良的文化传统中;自然景观只是一种点缀,最终将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消融在人文景观的描述之中。作者熟谙乡邦掌故,在对人文景观浓厚的兴趣和偏好上,又处处裸呈了强烈的自豪和迷恋之情。如他写道:“文学相传接闾里,田家亦有带经锄。吕时善写乡风好,第一无人不读书。”“著作鄞江千载看,操觚词客亦登云。家家舒向人扬马,犹忆童年通七观。”这两首竹枝词描述了郧东之地浓郁的读书、创作的乡土传统,透出了作者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李邺嗣创作大型竹枝词的创举得到甬上文人的热烈回应,从而引发了宁波诗史上歌咏乡土的高潮。

清初浙河以东,言学术则推黄宗羲,而论诗文则推李邺嗣。李邺嗣作为清初浙东诗坛的实际领袖,友人徐凤垣称其“几欲夺江南半壁以自霸”,其影响是非常大的。清初数十年间,浙东诗学大盛,与李邺嗣的品题、鼓吹以及对后学的精心培养有着密切关系。李邺嗣因此被称为“浙东诗学巨子”,是名副其实的。

(张如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