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思想家、学问家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者哲学史、史学史、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黄宗羲既是时代的先觉,也是渊博的学者;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博学多才的学问家,也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宗师和理论奠基人,一生著作宏富,影响巨大。其主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作为一代大师的黄羲,其学识博大精深,上下古今、天文地理、九流百家无不精研。全网说他“于书无所不者”“兼通九流百家,皆能不于纯儒,所谓杂而不越者是也。故以其学言之,有明三百年无此人,非夸诞也。又说黄宗羲“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果(张载)之礼教,康节(邵雍)之数学,东菜(吕祖谦)之文献,(薛季宣)、止斋(陈傅良)之经制,水心(叶适)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阮元说他“博览群书,兼通步算,能古文词,尤工为诗”。黄宗羲自己也说:“自濂洛至今日,儒者百十家,余…皆能知其宗旨离合是非之故。又说:“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黄宗羲不但以学问渊博享有盛名,更在于其独创和专精。钱穆认为:“故梨洲为学,门路虽广,而精神所注,则凝聚归一。盖欲以博雅多方之学,融成精洁纯粹之知。以广泛之知识,造完整之人格。内外交养,一多并济,仍自与后尚博雅者不同。”
黄宗羲主张学术研究要经世致用。他针对当时将学道和事功对立起来的不良学风,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之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过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他还针对明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提出了“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腐之学,故兼令读书”的观点黄宗羲在其著述中反复论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留书》中提出了通今致用的原则;在《明儒学案》中提出了“学贵践履”,认为为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浙东学派各位传人所继承。不过由于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因而学术思想上的“经世致用”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章学诚指出:“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的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的之为经本史裁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性质具有朴素的民主性,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特色。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黄梨洲是中国过去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代表。”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理论的代表,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鲜明观点,是一部“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极为大胆的反抗”(梁启超语),并灌输了浓厚的近代民主思想的经典之作。(www.xing528.com)
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是“寇仇”、“独夫”已成为“天下之大害”;揭露封建赋税“日增”,人民生活“日困”的趋势;并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建立以“万民之忧乐”为主的民权社会的构想。黄宗羲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人权平等。他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牟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他所谓“藏天下于天下者”,一方面包含着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另一方面则包含了治理天下之法为万民之公法的思想。其所谓“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则提出了无论贵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则是黄宗羲强调从政治法律制度上解决社会治乱问题。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事力纷繁复杂,并非一个人能够治理得了,而必须由众多臣工共同治理,于是有君臣的分工;权力不能过分集中,必须进行制衡。
黄宗羲还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主张人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其伸张民权、主张民治和批判君主专制方面,而且表现在主张人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方面。他把这两项权利归之于学校。在他看来,学校既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基地,也是评议朝正实、实施舆论监督的场所。黄宗羲主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治天下之具”指治理国家的根本大纲及其基本制度、发展战略的设计,使之“出于学校“,则学校就具有政治设计院的性质。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则学校就具备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尽管黄宗羲笔下的学校与近代西方的议会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对“是非一出于钥的君专制的否定,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是具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张。
黄宗羲还是一位博学大师。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全力以从事学术文化事业:讲学甬上证人书院,开创了清代浙东学派,培养了李邺嗣、万斯大、万斯同等学术名人;立志著述,编撰了一百多种、不下两千万字的学术著作和诗文集,对史、哲、文、数、天文、地理、历律、诗赋等各学科,都有研究。更重要的是,黄宗羲一再强调学以致用、经世应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必原来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经术所以经世”。黄宗羲认为,儒者之学是“经纬天地“的实学,著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治天下和切于民用。他批评那些“以语录为究竟”假其名以欺世“而不问财赋、政事和边务的俗儒,说他们“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指责他们“天崩地裂,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道学的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的行径。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体现了一种从“力行”哲学发而为政治实践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还有着现实的意义。
(虞浩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