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南宋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湖先生”杨简南宋时期,学术研究空前繁荣,浙东尤其活跃。当时,心学家陆九渊的几得意弟子杨简、袁燮、沈焕、舒璘都是浙东人,又同时在明州开馆授徒,影响很大,称为四明四先生。

南宋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浙东学术文化名人

——“慈湖先生”杨简

南宋时期,学术研究空前繁荣,浙东尤其活跃。当时,心学陆九渊的几得意弟子杨简、袁燮、沈焕、舒璘都是浙东人,又同时在明州开馆授徒,影响很大,称为四明四先生。全相望曾说: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四先生做廉洁爱民,以德行政;教书以德育人,学生中多见有德之士。四明四先生的道德文章,为南宋一时之人望。文天祥发出由衷赞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后人将四人的思想学说统称为“四明学派”。“四明学派”其实就是南宋时期的“浙东心学”,其中尤以杨简在学术上对后人影响最大。

杨简(1141-1226),字敬中,南宋慈溪县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举进士,授富阳主簿。现在,宁波市江北区的慈湖南宋前本来叫阚湖,杨简的家就在湖畔。因他推崇汉代董黯的孝德,改阚湖为“慈湖”。他以“慈湖自号,故人们称他为“慈湖先生“他的心学思想也称为“慈期心学。

杨简一生,首先他的为官生涯业绩卓著,受人称道。观杨简29岁中进士后,历仕南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初为官时授富阳主簿,当时,富阳百姓多经商而不重读书,杨简就兴办学校读书之风为振兴。后杨简调任绍兴府司理,每遇审狱,必亲临静听诉讼,以惟理是从”为宗旨,秉公执法,不怕得罪权贵。杨简久任地方小官,52岁才做到乐平县知县他到乐平县后,大力兴办学校,训导士民。在他的治理下,夜无盗警,路不拾遗。南宋著名教育家来熹,当时任“常平使者“,他对杨简的才德十分赏识,向朝廷推荐杨简;丞相史浩也荐举杨简。于是宋孝宗就派杨简为浙西抚干,督三军将兵。杨简便教将兵肄习“诸葛亮正兵法”,使军政大修。绍熙五年(1194)杨简56岁任国子博士,其时发生庆元学禁事件,杨简受牵连被贬斥,家居14年,著书讲学。嘉定元年(1208)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他70岁时到温州知事,到任后即禁止娼妓廉俭自持,尊敬贤士。他常对人说:“吾怎敢以赤子之膏血自肥乎!”深受百姓爱戴他从严执法,虽郡官县尉,违法必究。当地有个豪绅,建造的宅第障碍了官河,杨简下令即日拆除,全城欢跃,遂名此河为杨公河“。当他人朝做官离开温州时,民众扶老携幼夹道相送,倾城哭泣,不少人还画了杨简像挂在家里。杨简在朝秉性刚正,博学多才,在向廷论治世要务中,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曾向皇帝提出五项要务:“一日谨责左右大臣近臣小臣;二日择贤以久任中外之官;三曰罢科举而行乡举里选;四曰罢设法道淫祠;五日法修诸葛侯正法以备不虞。”杨简晚年屡升屡迁,曾授朝议大夫,又文献修撰,主管鸿庆官,赐金带。理宗即位,进杨简为宝阁直学士,赐金带。宝庆元年(1225)转朝议大夫,封“慈溪市男”,致仕。杨简因年迈,屡以病辞,寓居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卒赠奉正大夫。杨简一生著作甚丰,有《己易》、《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等,著作由门徒编为《慈湖造书》。

杨简为官正直敬业,但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不在政治,而是在学术,是以其心学思想扬名于世。心学是一种以“心“作为基本观念来解释世界人生的经世伦理学说,主张以明心见性为成圣途径。心学肇端于孟子,兴盛于宋明,特别是陆(九渊)学与王(守仁)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成就很大。杨简一生谨学自持,受南宋学者陆九渊的影响很大。慈湖心学对于宋代陆学和明代王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杨简的心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他说:“此心虚明,广大无际畔,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即道也。“认为虚明之心,无边无际,把天地包括在内,万物都产生于心,此心又即是道。同时,杨简又克服了陆九渊心学思想不彻底的地方,把心一元论贯彻到底。陆九渊主张以心为本体,但又说:“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肯定了客观之“理”的存在。这与“心本论“是矛盾的。王阳明称这为“沿袭之累”,即沿袭了朱熹“理本论”的说法。杨简则把陆学中的“理”、“物”之类的概念都清理出去了,把以心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底杨简在《已易》一书中全面系统地表述了“吾心即道“吾心即物的思想:易者,一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意为之变化,不可也。”杨简从心性一元出发,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心性二分的观点,甚至对孟子的心性论也提出批评。他提出“孟子有存心养性之说,致学者多疑惑心与性之为二,此亦孟子之疵“,认为孟子即讲存心,又讲养性,致使学者产生疑惑,怀疑心、性为二物。(www.xing528.com)

在伦理道德观上,杨简提出“人心自仁”的思想。他说:“人心自仁大道在我,无所不通。”所谓“人心自仁”,指人心中自然具有仁义道德的品性“人心本体自善自正,自无所不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白有。“他认为圣贤并不是超人,圣贤也是平常人,他们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他们发扬光大了“人心自仁”的精神。人们只要将本性具有的良知发扬光大,不被利欲所蒙蔽,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又认为人这种“自善明自神”的心,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此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间,造次颠沛之间。”不过由于各人所禀不同,后天熏染有别,有的人始终保持善良的本心,有的人受利欲之蔽,心灵就被扭曲了。所以,必须受教育,经受磨砺,使人的天良不仅不受伤害,而且还要发扬光大。

认识论上,杨简提出人心自神、自明的思想。所谓自神、明,指人心具有的认识功能是自然而然,不求自明的;如果有意去追求,反而损害了自然的本心,使本心受到蒙蔽。所以他反对主观人为的追求,主张“意虑不作澄然虚胆,如日如月,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为了保持人心的自然神明,杨简继承了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绝四”思想,而尤其强调“毋意”(即“不起意”)。他指出凡稍微起意,其结果必蒙蔽心而无思无为,则万物毕照。所以,学同之方并非改以求地观察外物,而是“明心”,做到“吾心自莹”,达到“永”与“乐”这种最高境界。

杨简的这些思想观点对阳明心学及其后的东学术想有很大影响。王阳明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人本性有的美德他要求学生,“吾辈为学重在实践,不实践不足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又进一步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来研究王学,将注意力转向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以黄宗羲为学宗,经万斯同等发展,后由全网集其大成的浙东学派,是有心学向实学转化的浙东文化之学术结晶。从杨简到王守仁,经刘宗周到黄宗羲,他们的学术思想是有着传承关系的。

(潘起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