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虞世南:浙东学术文化名人的璀璨成就

虞世南:浙东学术文化名人的璀璨成就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虞世南的学术文化成就虞世,字伯施,系余姚虞氏家族在唐代最卓越的代表。早期仕隋而未受重用,直至李唐建立,其命运才出现重大转折。先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太宗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成为最高政权机构中参与决策的智囊人物。他性情刚烈,议论持正,也是唐初著名的谏诤之臣。

虞世南:浙东学术文化名人的璀璨成就

——虞世南的学术文化成就

虞世((558-638)),字伯施,系余姚虞氏家族在唐代最卓越的代表。早期仕隋而未受重用,直至李唐建立,其命运才出现重大转折。先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太宗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成为最高政权机构中参与决策智囊人物。他性情刚烈,议论持正,也是唐初著名的谏诤之臣。唐太宗曾赞虞世南有“博学、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这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最高评价。虞世南识综群儒,雕文绝世,于唐初政治、文化建设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诚如吕温在《凌烟阁勋臣颂》中所称颂的,虞世南“以文富国,以道佐命。天下既平,为唐儒宗“。

虞世南“商略古今”的史学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他所担负的“以文富国,以道佐命的历史重任。虞世南首先是一位政治谋略家,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商略古今”的史学活动,也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他所著的《帝王略论》5卷,是中国史学史上较早的以政治家身份系统评论历代帝王才智贤愚、为政得失的历史评论专著。全书由事略和评论两部分构成,因称“略论”。事略叙史事,冠以“略曰”;评论采用问答式,冠以“公子曰”先生曰”,并按历代帝王所处时代编次。此书约成于李世民即位之前,序中揭示的“将为子(指秦王李世民)说治乱之迹,贤愚两贯”,是全书的主旨。全书选取“三代“以下,“世有治乱,兴亡之运”而可以商略者,“择其明者可为轨范,昏者可鉴诫“而“试论之”,反映了虞世南卓越的史识和进步的历史观。其时唐朝建立不久,天下未定,书中谈论的内容,确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李世民所迫切需要的。虞世南在评论中多注意于历代帝王的“功德、“功业“重大政治举措,以及他们个人的智略和才能;指出了作为领袖人物所必备的政治素质。虞世南认为,帝王之才“文则经天纬地,词令典策;武则禁暴戢兵,安人和众”。但他为了限制帝王的骄奢淫逸、滥用威权,又特别强调人君之宏大器量与德才涵养,提出“人君之量”要“以宏济为怀,仁恕为体”而人君之修道不只是个人品德的“区区一介之善,而应“推此一心,以及万体”尤其是“创业垂统”不同于“平一天下”。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君王的德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仁惠之德”的人君,才能使万民拥护《帝王略论》之所以从多方面评论历代帝王的贤愚明昏,根本的一条是着意于历代政治成败得失的分析和总结。如虞世南论秦朝的统治,看重批评了秦始皇一味任用“威力”的政策,而不知在“守城”时亦需要仁义相辅。这在无形中启导了后来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教化”及“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帝王略论》又是现在所知我国最早的贯穿古今的历史评论专著。而以问答形式撰写一部完整的历史评论专著,乃是虞世南的首创。

虞世南“雕文绝世“的创作活动,是其“以文富国”的又一突出体现,从而为唐代文艺之灿盛导开先路。虞世南是贞观宫廷文学集团的领袖。他认为文艺事关国家的兴衰,反对以艳为文的风尚。他将言志注入宫廷诗形式中,创作了一些以德为内涵的咏物诗作。如其绝句《蝉》云:“垂緌饮清露,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全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隐然自写怀,清狂而自负。其《董》诗云:“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自暗中明。”全诗堆一化,细而有寄托,在赞美弱小者的可贵品格。萤火纵然“光小、”“翅弱”,却不甘默默无闻,偏要在暗夜闪烁,有同无边暗夜较量一下的勇气。这两首咏物诗立意不俗,形象丰满,洗濯浮夸,兴寄独远,其标格之高在贞现诗坛中罕有人比。这就难怪唐太宗赞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将其德与其文联系在一起。当然,虞世南的诗,最出色的是把北方刚健质朴的诗风带了进来,表现在其乐府体的边塞诸作,格调苍老,辞气劲健,造语精工,在题材上是对唐初盛行的体诗的一种突破。他创作的《从军行》写道: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描绘塞外严寒景象,苍莽荒凉,用语朴素自然,洗尽铅华。《结客少年场》将重义轻生的少年侠客从军报国的壮志写得英姿勃勃,豪气逼人。其中“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一联,描绘侠客戈上霜花如白色火焰,剑气浮动似虹彩闪耀,意象新奇壮丽。还有《出塞》等乐府诗,都将酣畅之笔伸向荒寒之域,追球精警,渐开唐风,对于后来边塞诗的繁荣起了重要的启发和开创作用。(www.xing528.com)

虞世南之书法是最能体现初唐书风的大方之家,乃“初唐四家之一,他与李世民一起推尊王羲之,成为南派书法的卓越代表。虞书圆融遒逸,外柔内刚,用笔沉粹典丽,具有君子藏器的艺术风范。其《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足称典范杰作。虞世南在书学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著有《笔髓论》、《笔体论》、《书旨述》,并为唐太宗主持编定的《禁经》所收集。虞世南主张用笔“虚心纳物,守节藏锋,缓急相济,内含筋骨,典型的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地理想。其创作的《笔髓论·契妙》是自有书法史以来最有思想容量、最有认识深度的一篇书法美学论述。他提出“达性通变”的“无为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但若要达到这个境界,还要有主体的心悟;而心悟阴阳变化之“至道”,又只能依靠神遇而不可力求。因为规律只存在于事物的本质之中,难凭直观把握。虞世南强调要以合手笔性的运笔方式,自然地表现创作者的本真之情;强调以天然不露人工痕迹为形式美最高境界,而以表现自然人性本真之情为书法内涵美之理想标准。他还认为,文字书写基于表意而立象,而所立之象乃是一种追求生命意味之象。书法形象之美不美,不在粗细长短,而在以其形式表现出行动的“书意”。此说将“意”上升为书写原理,从而构成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技法论范畴,他还提出了运笔之妙的基本法则。其“以心为君,手为辅,力为任使,管为将帅,好为士卒,字为城池”的比喻,精妙地指明了书家如何处理心、手、力、管、毫、字之间的关系。他还第一次总结出“指实掌虚”执笔原则。这是中国书法教御史上最有权威性的执笔观点。

(张如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