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有据可考的七千年文明史中,有许多光耀中华的文化瑰宝,其中最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文化名家辈出、学术群贤争辉,他们“立德、立言、立功“,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为宁波历史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在这些杰出的宁波历史文化名人中,严子陵就是一位极受后世志士仁人推的人物。两千年来,他的学与行对于中华人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深刻,特别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风范的榜样意义深远。
严子陵(公元前37公元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横河陈山人(现属慈溪市)。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性格直,刻苦好学,博学多才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入太学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他比刘秀长31岁,刘秀对其学识人品十分赏识。白天两人相互探讨学问,夜来抵足而眠。
西汉末年朝政动乱,王莽篡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了官。刘秀参加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王莽也多次邀聘严子陵,但他不为所动,回到家乡余姚隐居不出。
公元25年,刘秀击王莽,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令绘严光形貌各地寻访。齐地上书:“有一男子,披羊裘垂钓中”。刘秀疑是严子陵,便立即人带礼备车去请,一连请了三次严子陵实在推诿谈不了,终于来到了洛阳。而侯霸在王莽失势时及时靠拢起义军,已成了刘秀的相。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严子陵来了后马上派人致信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十分鄙视,不回信,并对送信人说:“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因此心中十分不满,便想方设法要把他撵出京城。严子陵进京后因为看到朝中居然是候霸这样的小人当道不想同流合污,每天在宾馆里睡大觉,不与朝廷显资往来。光武帝去拜访时他也不理不睬。光武帝问他:“子陵呀子陵,你为啥不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他翻身坐起答:“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见说服不了他,只好回宫去了。过几天后,刘秀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光武帝喜得眉飞色舞。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就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不料此事被侯霸等人知道了,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间离光武帝和严子陵。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说:“哪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昨夜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朕身上了。”严子陵则从此事中看到了朝中小人的倾轧,便执意不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光武帝要他担任职位很高的谏议大夫,他也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返回故乡余姚隐居。但严子陵“客星”这个号从此名扬四海。他家乡的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使者到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为了避免朝廷再找他麻烦,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读书、钓鱼后来又回到老家横河陈山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陈山。他在桐庐钓鱼的地方,至今遗迹犹在,成为名胜景点。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都到过钓台。据统计,从南北朝至请朝就有一千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两千多首诗文。余姚市有严子陵、客星山、客星桥、客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遗迹、纪念物。(www.xing528.com)
严子陵虽然拒绝入仕,但是对“中兴之主“刘秀,也是尽了心尽了力的严子陵的思想和行为,委婉深沉地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不是不要治,只是不要那种使人不成其为人的治法,讲究顺乎自然,自然而然,按其固有规律,终究不得不然。对此庄子曾以伯乐治马为喻:人人皆称“伯乐善治马”,结果,把活的治成死的或半死不活的。严光适应东汉初立“静作相养“这一社会企求,无形之中帮助了刘秀的政治运作,对刘秀的“中兴事业“给予了“无为“而为的支持。
虽然史书中关于严子陵生平事迹的记载甚少,更未见他的存世之作,但他却是个称得上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杰出人物。这是因为:其一,他的确是个有大学问的人,并且能以其学问谋划安邦济民之策的人。如果他并非博学多才,或者只会死读书,作为“中兴之君”的光武帝会如此器重他吗?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想任用他吗?其二,他是一个能以学问立身的人。严子陵自幼研习道家思想深刻体悟学之精义,并对践履道家思想执着不二,又不因此逃避现实。一方面,他也能接受光武帝的邀请,入宫与他纵论天下大事,并颇得刘秀赏识,说明严子陵并没有因为讲道家无为而消极遁世。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做了皇帝的刘秀已非当年同窗的刘秀,周围又被侯等势利小人包围着,虽然刘秀看重自己但自己并不能真正施展抱负。所以他没有不可为而为之,因而拒绝了刘秀许给他的高官厚禄,坚持了道家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然处世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三,他是一个对于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严子陵抗命王莽新朝,不臣故友刘秀,不追名逐利,其高风亮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的事迹对其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立身处世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范仲淹认为严光的行为足以“使贪夫廉,儒夫立”,并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曾建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嘱其子孙,在他死后在墓前刻上联句: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这些典故表明,严子陵精神已经深深积淀于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同时,严子陵的那种用学问济世、依学术立身、以气节为重的精神,也正是后来浙东学术文化中所一以贯之,得以传承的基本精神。
(潘起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