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战争需要通过士兵肉搏来决定战役的胜负,士兵的战斗意志、体能、兵器、战术、战略在战斗中是胜负的关键。
(一)春秋时期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名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白起命令一支2.5万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 000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赵军约45万人。
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军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人,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人。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其所涉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其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帷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www.xing528.com)
(二)蒙古军西征
蒙古军西征是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蒙古军西征共分3次:第一次是1217—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6—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1260年旭烈兀西征。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历时50余载,灭国无数,拓地万里。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武功之盛,疆域之广,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1217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率兵2万人灭亡西辽,从此拉开了蒙古军的序幕。成吉思汗西征首先自率号称60万人大军进伐花剌子模。蒙古大军兵分几路进攻,利用花剌子模分点驻守的弱点对途经的城镇实施各个击破。蒙古大军最终会合于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经过5天的攻城战成功破城。随后,成吉思汗继续向西扫荡花剌子模的残余扎兰丁直至印度河岸。另一方面,追赶摩柯末的哲别与速不台完成任务后,继续穿过摩罕平原北上,入侵格鲁吉亚,后又转入高加索北部草原与高加索联军和俄罗斯展开大战。经过连续的胜利后,在锡尔河以北的草原上与成吉思汗大军胜利会师。1236年,窝阔台命拔都指挥一支15万人大军前去征服欧洲,先是平定了俄罗斯,后又相继击败了波兰联军和匈牙利联军,于1242年12月结束第二次西征。蒙哥一继承蒙古汗位后,派遣其弟旭烈兀领15万人大军第三次西征,先后征服波斯和伊斯兰“刺客”教派,灭亡阿巴斯哈利发帝国。但蒙古大军在与埃及的艾因贾鲁之战中溃败,终结了蒙古帝国总共历时43年的西征。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短短4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并且攻必取、战必胜,逐步成为具有长时期大规模战争实践和丰富战争经验的民族之一,并以其独具特色的“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蒙古帝国西征胜利的原因,除了精诚团结、忠诚守纪的内在凝聚力,游牧狩猎、全民皆兵的民族军事传统,寓军于民、取之于敌的后勤保障,残酷狠毒、简洁实用的心理战,奇巧并用、连续强击的独特攻城术外,最重要的是其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蒙古军队以轻骑兵为主,甲胄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防护虽然不及欧洲重装骑兵的铠甲,但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也不会像铁质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难以忍受;蒙古马也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处找到食物;蒙古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并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实施远程奔袭,快速突然,出敌不意,使对手来不及做出反应即被打败。蒙古军前出欧洲作战,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日进攻速度达85~90km;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日进攻速度达55~60km;攻占匈牙利和波兰只用了3个月,日进攻速度达58~62km。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击战”,堪称“闪击战”的鼻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