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是中国一部分读书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精神导师。他诗文中表现出的品格、志趣被人追慕遥想,津津乐道,拥有如苏东坡那样腕级的铁粉。比苏东坡资历更老辈分更高的宗主级别人物欧阳修高度表扬《归去来兮辞》:“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耳。”这句话,秒杀了整个晋代那些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辛辛苦苦“码字”的人。
作品并不是所谓毅然离开官场、决然回归田园的宣言书那样的平面文本,而是反映舍弃和选择关头“纠结心理”的“深度告白”。正辞里面存在两个陶渊明,一个要归隐田园(“田园陶”),一个不甘心放弃理想(“入世陶”),相互纠缠不休。陶渊明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田园生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他被人们视为“图腾”歌颂膜拜的原因是,人们只重他选择的结果,有意“屏蔽”作品中的“另一种声音”,对他从官场出走放弃理想时的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田园陶”挂心的是“田园将芜”,“入世陶”还“惆怅而独悲”。“田园陶”正告“入世陶”不再犹豫,做出决断,“胡不归”就是明显的催促。田园是养身安心的根据地和栖园,不能再弃之不顾,一旦田园荒芜,就会丧失安顿疲累心灵的基地。然而,归去就是放下理想,与一种主流生活告别,“入世陶”心理并不是欣悦的,此时“惆怅而独悲”。“田园陶”便以“心为形役”的体验来提醒“入世陶”下定决心弃官归隐。
辞是诗歌体,起首四句里,出现了抒情主体的两种心理状态。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四句是“田园陶”对比评判以往、昔日和来者、今后两段时间里的两种道路:“以往”的出仕之路是“误入迷途”,是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今天准备归去,走的是正道,可以用未来的新生活来弥补,庆幸的是迷途知返。“田园陶”通过冷静审视,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进一步说服“入世陶”。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钱钟书先生说:“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管锥编》)序言“乙巳岁十一月也”与正辞有关内容的逻辑出入也证明,文章意境确实是作者心造“脑补”的。这几句便是想象的归途情景。“田园陶”拽着“入世陶”,迫不及待地“我欲乘风归去”,水陆兼程昼夜不停,归心似箭问个不休。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远远望见家园,望见自家屋檐,41岁的“田园陶”喜大狂奔。回归的决定,符合家人期待。回归,是普家同庆的喜事。设想着“留守儿童”欢喜和迎候的温暖场景,离职家长“田园陶”的高兴与亲人的欢喜交汇合流。雀跃欢闹,其乐融融,如在目前。家园,是自由与团聚之花盛放的乐园。浓情好境,“田园陶”再对“入世陶”发出招引和呼唤。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三径”已接近荒芜了,再不下决心,那归隐的小路就被淹没了。心中嘉许的青松黄菊,还以青翠不屈的形象和高洁清淡的姿态在等待回归者的陪同。手携幼小,天伦之乐,满尊美酒,妻子殷情。“田园陶”设想着院中、室内的场景,呼告、劝导“心为形役”的“入世陶”——这,都可以抵除放弃入世理想的犹疑啊!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无论门前之景还是院里之情,都在召唤“入世陶”放下归去,更有吸引力的是迷人的室内人生。没有觥筹交错,不用言不由衷,不必推杯换盏,免得喧哗杂乱,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目光与庭树姿态横斜的疏枝一相遇,悠然之喜油然而生,喜上心头笑逐颜开。南窗前,站着的是一名不再折腰逢迎的、可以傲视俗世的独立自主的个体。室仅容膝,何陋之有?斯是小屋,惟吾心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园子是私密封闭的独乐空间。不必呼朋引伴,不用聚众集会,一个人涉足其间,每样景物,每日景象,每日观览,每日流连,趣“亦无穷也”!策杖独步,想走便走,乐停即憩,花前树旁,石上荫下,行走坐卧,随意任性。头颅可以随时抬举,目光可以无限延伸。“入世陶”,那埋头案牍忙碌苦干的焦虑身影,那被琐事俗务局限的短浅目光,还值得留恋吗?(www.xing528.com)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云从山间而出,飘逸无心,没有牵绊;鸟倦飞而还,发于本性,适可而止。大自然是一部含有隐喻的宝典,天空中飘飞着启迪。夕阳西下暮色阴翳,手抚孤松久久盘桓。
此情此景,是流连光景,还是另有隐情?
“田园陶”大想特想,路途、门口、院中、屋内、园里全方位,身心食住全要素极尽鼓动。而“入世陶”一直隐身在听众席。这夕照暮色中的盘桓,似乎是“田园陶”在流连光景,又像归去也未必真能沉浸田园的“入世陶”默默地踟蹰?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反复呼告“归去来兮”,绝非对外宣称,却像“田园陶”再次敦促,又如“入世陶”做出响应:主动关闭与主流社会生活的通道,停止和断绝结交与交游。世道世风堕落腐朽,世情世态破碎无良,外部世界的生态与人生方向相背,不是“我”弃世是世违“我”,如此世事,令人绝望,出游入世还能求取到什么?没有通往理想的途径,剩下的,只有归去了!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园陶”再一次以日子的逍遥恬适感召:亲人温情脉脉的话语将会带来心灵愉悦,那因放弃理想而留存在心底的忧思可以借助弹琴读书抵消排遣。顺时安生,不用担忧生产、生活,春季来临时,农人会告知田亩的农事。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此番归去,就做个闲人。命车棹舟,山间行走,水上漂流。涧壑幽深曲折,丘峦崎岖起伏。与其在官场征逐奔竞,不如山川原野任我游玩。这种自由,入世做官无法享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大地繁华,林泉妩媚。树木欣欣然走向生命荣华,山泉涓涓,流淌出生命欢歌。林泉优游,时光如此美好,万物那样竞发,但理想之花不能得时开放。归隐田园,那就意味着“政治生命”行将休止,怎么能不叫人感慨丛生、感伤万端?不遇之悲,不得时之苦,在“入世陶”的心理仍然挥之不去。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已矣乎”,一个实词两个感叹,三字成句。既是对不甘的劝慰,也是对无奈的安抚。已矣,已乎——停止吧,算了吧,结束吧,断绝吧!人生是个有限的时间单位,没有多少闲余的时日留给人苦闷,不能一直陷入矛盾焦灼。为什么不让心做主?交给心吧,任凭心的呼唤决定去留。入世之路、理想之途走不了,也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心神不定、左右摇摆呢?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荣华富贵本来就不是终极目标,今生,帝乡也是无法企及的幻想和虚境。理想很遥远,现实太骨感,只剩下了爱着的田园。热爱生活,心理揣上幸福感,每一天都可以成为好日子,以个体的姿态,自由自在,自耕自吃吧。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一个“自耕农”,依然可以有个性、有文化、有情趣、有快乐。东皋长啸抒怀,清流赋诗明志。姑且顺从造化,安度余年,天命如此,高兴接受,不用再迟疑。
“田园陶”意欲回归,“入世陶”惆怅独悲;“田园陶”设想了各种回归的悠然自得,“入世陶”依然日下盘桓抚松踟蹰;“田园陶”心中有隐居人生的美妙规划,“入世陶”伤感理想之花的凋零;“田园陶”说人生苦短让心做主,“入世陶”遑遑无路惆怅失落。“田园陶”揭露虚幻提醒幸福,“入世陶”无法违抗大化天命。“田园陶”劝慰、催请“入世陶”,不要游移不定,放下彷徨不甘。一个陶渊明,两种心意纠结缠绕,一遍又一遍地自我“喊话”。作品反映着一个有志入世、无奈归去者的纷乱,表现的是陶渊明脱离主流生活、放弃理想,人生转型时分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轨迹,真实再现了思想的斗争和选择的困惑。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可以退守的园地在哪里?何处可以安放一份清洁和傲然?
也许,陶渊明的意义在于,他的行为范式和精神领地,给读书人提供了寄托情志和安放灵魂的憩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