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赤壁赋》解析:暧昧纠思、风月人生

《前赤壁赋》解析:暧昧纠思、风月人生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常常是穷困的产物,是穷困的标志,确实不能称斤论两,纾解不了人生的穷愁潦倒。“若非苏子两篇赋,缘向赤壁在黄州。”今天,关心“文赤壁”的人要比牵挂“武赤壁”的人多。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当然,清风明月,江山如画,苏子善于自我拯救。达到了大欢喜,实现了生命境界的完满和欢畅。若问此时意,已非昨日人。虽是谈风月,其旨不在此。

《前赤壁赋》解析:暧昧纠思、风月人生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文章常常是穷困的产物,是穷困的标志,确实不能称斤论两,纾解不了人生的穷愁潦倒。穷困之际,文章常常是作者自我安慰、拯救灵魂的最后一样法宝。

“若非苏子两篇赋,缘向赤壁黄州。”名篇佳构的力道类似武学的内功修为,要经历时光积淀,久久为功,从而后劲深厚长远。一场战争,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江山,结果改变着历史,才使得一个地名彪炳史册;而靠着千把文字的排布,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黄州雄踞中华文化史,成为尽人皆知的文学地标,赫赫声威不输历史上的战争场所。今天,关心“文赤壁”的人要比牵挂“武赤壁”的人多。骚人学士到了黄州,难免要嗟呀纠结,发思古之幽情,或凭吊感慨或舞文弄墨;至于真正的赤壁大战,人们的印象里却只是一个故事,一场历史烟云。

文章岂可等闲视之?

苏东坡的穷困是怎样的一种穷困?为什么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永垂不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明月皎皎,江水浩浩,清风习习,白露茫茫,把酒诵歌,一苇飘荡。在静谧空旷里惬意,于自由空灵中沉醉。文字如诗,风景如画,忘乎所以,飘飘欲仙。饮酒乐甚,信可乐也。有这样一段写景文字,足以招引后人遐想神往。苏轼擅长用精美的文字勾画营造优雅动人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人所称道的妙笔,这一节文字堪称生花。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几句歌词里面寄寓幽深,暴露了江上月下暂时忘我欲仙的隐秘心事和渺远的情思。“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骚体的歌诗形式;楚辞的惯常手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所以那表面的喜悦和暂时的快乐背后,有一颗幽隐的心在深深地不宁。正因为歌诗中的伤感和凄楚,由于这种邈远幽微,才有悲凉呜咽的洞箫呼应陪衬。箫声咽,袅袅如缕似不绝,幽壑潜蛟舞,孤舟嫠妇泣。其中怨慕泣诉都是悲歌者的心音,铺排的比喻夸张,都是对歌诗中幽怀悲情的渲染和加深。(www.xing528.com)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明明是自家歌声悲感顽艳、凄凉伤心,却装作不明就里而问“何为其然也”,我们已经可以看穿他的障眼法了。自家心事重重,偏不明说,故意把自身一分为二,写出个主客问答,先晾晒心中的不平之气、悲伤之感。一种悲伤不算悲伤,三种悲伤才是真的悲伤。一悲是较之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卑微似蜉蝣、渺小如沧海一粟;二悲是较之无穷无尽、浩浩荡荡的长江,人生简直就是瞬息之间;三悲是现实现世现时无法超越,“挟飞仙”“抱明月”而不可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一方面铺叙曹操当年之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同时以“而今安在哉”道断,意味豁然;另一方面又极言自我之卑微——“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相对照,悲自我的情味非常明显。为什么说客的悲是苏子的悲呢?本段中“吾与子”三字,已经又一次提点出了客与苏子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了。

当然,清风明月,江山如画,苏子善于自我拯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切人生的烦恼悲伤在亘古如斯的明月江水面前,岂不是微不足道的小拘执?那种羡慕而生的哀伤,比较所发的不平,都是些小情绪,都是些狭隘的僵化的见识。换一只眼睛看一看自然人生,好好地打量打量生活,却发现原来眼光变了,认识也就可以颠覆了,心胸新了,生活自然美了。风月无价,山水有情,苏子在一番“何羡”和“共适”的反思、追诘中完成了更新和蜕变,大的自然启迪了他的思考,给了他灵感,他升华了自我,脱离了心灵的困境,走向了圆融。于是: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达到了大欢喜,实现了生命境界的完满和欢畅。“相与枕藉乎舟中”——主客合二为一,“不知东方之既白”——好一场大睡。大梦谁先晓,平生只自知。小舟酣睡足,秋日照起迟。若问此时意,已非昨日人。

文章千古事,暧昧写隐私。虽是谈风月,其旨不在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