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家庭的温馨和谐,亲情教育培养

苏轼家庭的温馨和谐,亲情教育培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诗人苏轼十分热爱他的家庭,经常在诗文中感激亲人对他的培养、关切和爱护。事实上,苏轼一家的确充满了和谐温馨的色彩,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苏轼家里藏有大量图书,任他翻阅。苏轼就在这样的书香家庭里,产生强烈的读书和写作的爱好。苏轼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手足情深。苏轼不仅是弟弟的同学,也是他的老师。弟弟是苏轼一生中最亲近的人。

苏轼家庭的温馨和谐,亲情教育培养

大诗人苏轼十分热爱他的家庭,经常在诗文中感激亲人对他的培养、关切和爱护。事实上,苏轼一家的确充满了和谐温馨的色彩,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个豪爽慷慨的老人。有一年饥荒来临,祖父就开仓放谷,把历年来以米换谷积存下来的四千石粮食,分给亲戚、佃户和村人。

苏轼的二伯父(苏洵的哥哥)很早就中了进士,苏轼的舅父也是进士。在他们的激励下,苏洵这个执拗、古怪、游手好闲的才子在儿子出生以后,开始认真起来,深悔自己浪费了少年时光。他后来的努力,对儿辈是很好的言传身教。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苏轼10岁时,父亲出门游学,学业由母亲亲自教授。在母亲的熏陶下,苏轼已知晓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有一次,母子同读东汉范滂的传记,程氏不由感慨叹息。原来,范滂是东汉时期一个很有硬骨头精神的官吏,一贯主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专权,曾经两次被捕,后来死在狱中。范滂的事迹也使年幼的苏轼受到感动,他便问母亲:“我如果做个像范滂那样的人,你会同意吗?”母亲觉得苏轼小小年纪竟然胸有大志,出语不凡,便点头回答:“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轼家里藏有大量图书,任他翻阅。苏轼就在这样的书香家庭里,产生强烈的读书和写作的爱好。他10岁就能写出《黠鼠赋》,文中还有好些佳句。11岁进入中等学堂,已经博览经书、史书和诗文了。

苏轼的原配夫人叫王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和苏轼结为夫妻,十分恩爱,伉俪情笃,不幸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去世,当时苏轼30岁。次年,归葬于四川故乡祖坟。王弗亡故十年之中,苏轼宦海浮沉,抑郁寡欢,一直在思念亡妻。他在四十岁担任密州(今山东境内)知州时,在正月二十日夜晚梦见王弗,写下一首情真意切而又充满伤感的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www.xing528.com)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前思念。“夜来幽梦忽还乡”以下五句,写的是梦中相逢。“料得年年肠断处”以下三句,写的是梦后哀思(“明月夜,短松冈”是王弗墓地)。从这首哀婉深挚的词里,就可以看出两人以往的相互关切了。

苏轼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手足情深。苏轼不仅是弟弟的同学,也是他的老师。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谦和)且清(聪明)。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弟弟则在苏轼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弟弟是苏轼一生中最亲近的人。中进士之后,他们常常不在一起,就以诗词相赠相慰相勉,甚至在梦中相见。嘉礻谷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兄弟才二十多岁,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怀远驿。当他们读到诗人韦应物写的“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感动,相约将来早退闲居,摆脱功名富贵,享受风雨对床之乐。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在赴南京(今河南商州)任判官前,与哥哥在徐州逍遥堂相会,住在一起。分手的时候,苏辙写了《逍遥堂会宿二首》送给哥哥,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逍遥堂后千章木(章,大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错喜欢)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鼓城(徐州)。”苏轼在和诗中也写道:“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面貌)变尽语音存。”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是: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那天,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他在醉后特地写了非常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对弟弟思念。词的最后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明月)。”结尾两句,既是弟兄共勉,也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希望亲人们能够长久而健康地生活着,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清辉。诗人道出了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们的共同希望,因而这首词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