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伦理,所以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就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所说的周公教子与孟母三迁则是从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这两个侧面来反映这种重要性的两则著名故事。
先说周公教子。周公,即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旦,也是孔子毕生最仰慕的古“圣人”之一。据史载,他“为子孝”、“笃仁”。他不但辅佐武王即位,伐纣灭商,而且又于武王死后继续辅佐成王,摄行当国,诛管、蔡,平淮夷,营成周,行封建,对周王朝的创立和巩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成王长,乃还政成王,退就臣位。他虽两次辅政,大权在握,但却毫无个人对权力的欲望,反而毕生谦退勤谨,公忠体国,以“敬德保民”为天职。正因其有如此良好的“身教”,所以才和对儿子的“言教”相得益彰。至于他是怎样进行“言教”的呢?原来,他在武王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于“少昊之虚”(即山东曲阜),但由于他要留佐武王,故未就封,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伯禽在临行之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关。然我一沐三捉发(即握发、停浴),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你去到鲁国),慎无以国骄人(千万不要以你国君的地位去傲视国人)。”他的话不多,但语重心长,充满着深沉的父爱和对儿子的热切期望。这里既蕴含着周公本人对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实际领悟,同时也体现出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道德家的广阔胸襟和高尚人格,至今读之,犹觉亲切动人。(www.xing528.com)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固然十分重要,而作母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更加重要,因为她相对于做父亲的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与子女的关系更为亲近,更富于感情因素。如果说父教多偏重于理性方面,那么,母教则多重在感性方面。这两方面的作用,对子女的道德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