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炼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提炼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题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写作时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以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提炼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人生就是一段段经历与回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珍藏着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许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或许是一道美味佳肴,或许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或许是阅读过的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它们也许包含了儿时的美好回忆,也许包含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也许满满的都是家人的牵挂……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向同学、向朋友来介绍这件礼物、这道菜肴、这次旅行……这份礼物是什么?有何特征?这份礼物有何寓意?这道菜肴叫啥名字?有何来历?是怎样制作的?这次旅行游玩了哪些地方?有何历史传说?风景如何?都可以一一道来,相信,经过你的介绍,同学、朋友对这些事、物印象会更深刻。

文题一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 条,年出水量6.826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1亩≈666.67平方米)。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改编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提示:

题目给出了8个段落,这几个段落,从坎儿井的地理起源、构造、来历、开凿过程、现状、抢救工作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从中筛选你喜欢的、便于构思的素材。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另外,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也就是说,题目给出的材料,有的可以直接借用,有的需要剪裁。另外,这些素材可以打乱题目中的排列顺序,任意组合,但注意用时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

文题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许地处独特的位置,或许有标志性的外观,或许还有悠久的历史。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要写关于建筑的说明文,先要弄懂“建筑”的涵盖范围,这里的“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写前,不仅要认真观察位置、外观等,还要查阅资料,弄懂结构、用途、发展历史等。写作时,要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还要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最后总说,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多角度介绍该建筑物。

文题三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这个物品,应该是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否则体现不出“我的生活少不了它”这个主题。写前,先要观察该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个物品有什么用途等。如果了解不够,可以查阅资料,掌握更多素材,然后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介绍该事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比如写手机,可以先写外形尺寸,再写手机的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手机的操作特点等。另外,要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恰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

一、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说明

为了让读者对说明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说明事物时必须抓住其特征,即抓住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如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是其他动物没有的,这是长颈鹿的特征;字典是“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上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这是它与其他书籍不同的地方,这是字典的特征。写作时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以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和比较。既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事物都有主体部分、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是其特征之所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还要注意运用比较,例如图书馆,其外观、内饰、结构会有所不同,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多个事物的共同特点。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每一处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共同点。叶圣陶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从构园者的审美观入手,把握重点,概括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使读者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清楚的整体了解。

恰当引用一些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这些资料包括数据、相关名词术语、历史情况等。例如《中国石拱桥》里引用《水经注》的资料,说明石拱桥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据,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二、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要做到清楚有条理,就必须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适合选用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而介绍建筑的说明文,整体可以采用逻辑顺序,局部适合采用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介绍家乡美食的说明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构思。为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也避免文章枯燥乏味。

3.融入其他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美感

可以尝试写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的语言轻松、生动、优美,如在介绍山地车时,可以融入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尽量增加语言的美感,那么就可以写出精彩的文艺性说明文。这样的文章会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感,比一般性的说明文更受读者的欢迎。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但有的东西离开它还真不行。我的生活少不了它——自行车。

我的自行车有着牛角似的车把,车把上套着粉红色的防滑套,上面还有一个似汉堡模样的铃铛。崭新的车身上绕着弯弯曲曲的车闸线,两个圆圆的橡皮轮胎转起来呼呼有声,可带劲儿啦!

自行车上每个部位的功能是不同的,这里先来跟大家说说我的“汉堡(铃铛)”和“车闸”吧。在拐弯处,我一边把着车头,灵活地拐弯,一边用“汉堡”向人们发出警告:“我要转弯了,千万不要撞到我。”在人群拥挤的地方,“汉堡”更是会对人群大嚷:“借个光,借个光。”这样我便能够骑着它轻轻松松地穿过拥挤喧闹的人流。在十字路口红灯亮的时候,我只要轻轻往里捏一下车闸,自行车便会“吱”的一声自动停下,仿佛对我说:“小主人,红灯亮了不准前进,快下车吧。”

自行车是我的好朋友,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譬如,有了它,我在回家的路上可以更快一些,这样我就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功课;有了它,我就像有了一个好伙伴,有时候可以跟它说说心里话;有了它,我可以轻轻松松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太远可不行哟)。平常的时候,我对它爱不释手,有一空就去骑它。当我很无聊时,便骑上它在院子里转几圈,好心情自然来;当我很烦闷时,就会找个空旷的地方“飙车”,骑得飞快,心中的烦恼便会随之散到九霄云外……

自行车不像汽车摩托车那样娇贵,需要整天维护保养,它既不需要打什么蜡,也不需要喷什么漆,只要给车链一点点油,轮胎没气时打足气,就可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我真想对自行车说一声:“谢谢你,辛苦了。”

自行车——我生活中的宝,我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你,无论何时。

开篇点题,说明“我”的生活少不了自行车。

按照“车把”“车身”“轮胎”的顺序依次说明。

提示下面要说明自行车“汉堡(铃铛)”和“车闸”的功能。

介绍“在拐弯处”“在人群拥挤的地方”,“汉堡(铃铛)”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在十字路口”时车闸的作用,语言生动。

提示下面即将介绍自行车给“我”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举例说明自行车给“我”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做比较,通过与汽车、摩托车的比较,说明了自行车的优点。

再次说明“我”的生活离不开自行车。

本文按照自行车的外形、具体部位的功能、给“我”生活带来的方便等方面展开介绍,说明井然有序。举例子、做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说明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使文章带有文学色彩。

说说“坎儿井”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由井、渠组成,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坎儿井的开凿十分艰苦。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需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要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新疆的坎儿井。第一段介绍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和概念,第二段介绍坎儿井的构造原理,第三段介绍坎儿井开挖过程不易,第四段写坎儿井的现状。其中二、三段是介绍的侧重点,它把坎儿井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读者对坎儿井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方向,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的外形本身就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形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它们在此处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而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本文按照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层次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三峡博物馆,介绍过程中,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青岛栈桥

凡是来青岛的人,总要一睹栈桥的风采。栈桥位于青岛中山路南端与太平路西端的交界地带。

迄今为止,栈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92年,登州总兵章高元在此建了一条长200米的大桥,原名为“海军栈桥”“南海栈桥”等。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方便运输物资,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了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栈桥回到了人民手中,政府拨专款整修一新。1985年,栈桥又被大规模地整修。今天,栈桥正以青春焕发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

白天,站在中山路的南端远眺栈桥,它像仙女轻舒玉臂,直指大海;栈桥尽头的楼阁,恰似仙女高高竖起的指头,在向人们夸赞青岛的美丽。

是的,栈桥是美丽的,在蓝天、白云、碧海的衬托下,它显示出一种圣洁的美。

栈桥分桥身和桥面两部分。桥身又按接岸和入海的位置分为两部分。接岸的部分用钢筋混凝土建成,非常坚固;桥身入海的部分由几十根粗大的石柱相间支撑,既美观,又减轻了海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的两侧每隔十几米就安着一个玉兰花形的路灯,洁白素雅,就像忠实的卫士守护着栈桥。在路灯的外侧又安装了淡绿色的铁链,既是为了安全,又显得美观大方。桥头筑起了半圆形的半人多高的防波堤,走到堤边既可尽情饱览海上风光,又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在桥头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六边形双檐飞翅的建筑——回澜阁。朱红色的阁柱、金黄色的琉璃瓦檐,显得富丽堂皇。高高的阁檐上雕刻着吞云吐雾的长龙和轻歌曼舞的彩凤,在阳光下璀璨耀眼。阁内经常陈列着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供游人观赏。

夜游栈桥,别有一番情趣。坐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波浪轻轻地吻着海滩,蒙眬欲睡似的。栈桥上发出柔和亮光的玉兰花灯像两条银链,起伏在微波荡漾的海面上。白天那热热闹闹的栈桥现在却安静起来,像一个婴儿躺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渐渐入睡。

栈桥,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铸成的,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它是青岛的骄傲。

较复杂的说明文往往运用不止一种说明顺序。本文光时间顺序就安排了两条:说明栈桥的历史,按自古至今的顺序,如第2自然段,建桥、改造、重修各自冠以准确的时间来显示栈桥纵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栈桥风貌则又按从白天到夜晚的顺序,如第3~7自然段,描写了栈桥一天中不同的景色。栈桥白天那圣洁的美,夜晚那朦胧的美,无不历历在目。

游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长眠之地。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东毗灵谷寺,西临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

中山陵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琉璃瓦顶的石牌坊,牌坊上醒目地书写着两个大字“博爱”,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人格——兼爱人民,兼爱自己,兼爱天下。牌坊前的广场南端伫立着由日本友人梅屋庄极先生赠送的孙中山先生铜像。铜像和常人身高差不多,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中山装,外罩风衣,左腿略向前倾,右手拄一拐杖,目光如炬,表情凝重。

沿着牌坊斜坡而上,一座拱门出现在眼前,这边是陵门,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陵门后是一座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约12米宽,17米高,碑石上刻着由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穿过碑亭,眼前出现了更高大的石阶,整个台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三块为一体,象征着三民主义;还有五块为一体,象征着五权,台阶与台阶之间,以平台为界,共有392级石阶,8个平台。

爬完石阶,便是陵墓。陵墓分两部分,前为祭堂,后为墓室。祭堂是仿宫殿式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字。堂中有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中山先生端坐在椅子上,两眼目视前方,双手按着摊开的纸卷。坐像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上刻着中山先生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穹顶上绘有巨幅的国民党党徽。

祭堂后面便是墓室,墓顶就像蒙古包的穹隆反扣下来。墓室由铜制成两重门,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七个篆字。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间是墓穴,深约2米,直径约3米,四周围着栏杆。墓穴下安葬着先生的遗体,墓穴之中安放着先生的大理石仰卧像。

中山先生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文章语言朴实、平淡自然。条理清晰,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依次介绍了中山陵的石牌坊、陵门、碑亭、陵墓的祭堂、墓室。文章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中山陵。

苏州园林

陶佳宜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角,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它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地区民居的格局。

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告老还乡的明朝大臣王献臣,回苏州建造了一座园林,名为“拙政园”。意思是:自己在官场上不能如鱼得水,是一个笨拙的人,现在在苏州,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带着对拙政园的美好憧憬,我和同学在一个午后进入拙政园游玩。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苍翠的绿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隐在其中,浓郁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主,处处可见清澈的池塘。盛夏正是荷花开放的时节,满池碧绿的荷叶中,朵朵娇艳的荷花灿烂地开放,在微风中左右摇曳,古诗中“映日荷花别样红”,说的大概就是此情此景吧。荷花塘边,亭台水榭高低错落,精巧玲珑。站在亭子中,只觉荷香阵阵,清风怡人。放眼望去,园中景色尽收眼底,大片大片的荷花、曲折回环的长廊、零星分布的假山,还有那远处朦朦胧胧的高耸着的北寺塔,共同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看起来竟觉得是在画中,美得有些不真切了。

园中的细节之美同样也是一绝。建筑上大多刻有繁复而又精美的雕花,蝙蝠、喜鹊,这些在中华文化中寓意美好的图案在这里随处可见,而普通的白墙上也有着造型别致的花窗,如同取景框一般,选取最好的角度,截取最美的景色,透过花窗向园中看,无论何处都是一景。几根普通的竹子,配上粉墙黛瓦,是极雅的一景;一株芭蕉,以造型奇特的石头为衬,便又是一景;即使是已过了开花季节的海棠树,经过花窗的剪切,也多出几分诗意来。若是在小雨淅沥之时,坐在屋内,透过花窗看着在雨水的洗涤下愈发碧绿的树叶,或是仅仅听着雨珠轻敲芭蕉叶,想来也是极令人神往的。

此时才真真切切地开始羡慕起园林中人,倘若我能停留在此地,或是每天与此景做伴,嬉戏欢乐,感受自古至今悠久浓厚的文化景致,我一定是天下最幸福之人!

小作者对苏州园林极有感情,先是描写了拙政园的位置、占地面积、组成,还饶有趣味地交代了“拙政园”这一名称的由来。再详细描写了游拙政园的印象,重点刻画了荷花,在长廊、假山等的映衬下,若在画中的感觉。略写了园中的雕花、花窗等细节。文章最后画龙点睛,拥有此景之人,一定是天下最幸福之人!

拜谒中山陵

印象中孙中山离自己很远,一直都那么高高挺立在历史的尘烟中,伟岸、夺目。连他栖身的钟山也变得更加巍峨、挺拔,不敢靠近,亦不忍打扰,直到那一天……

一进山就静静地站在了警钟形广场的下摆,看着后面当年中山大学师生集资捐赠的孝经鼎,耳畔忽然响起孙中山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股豪情从心头悄悄蔓延开去。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半月形的警钟形广场,这里有8棵南京市的市树雪松。导游说这8棵雪松就代表了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8个士兵。当年国民党在南京被解放的时候都南撤,唯有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士兵没有撤,一直守到共产党的士兵来了之后交接为止。让人平添一分敬意,这或许就可以理解为先驱的人格魅力吧!心头忽然生起一个想法:其他帝王陵墓都会有石人、石兽或者翁仲之类,可最终的结果呢?是不是他们当年太过自私,所以被上天遗弃了呢?

在这个广场前方,有一个牌坊,这个牌坊依然沿袭了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风格。这个牌坊上方有两个字“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其实也是对老人家一生的高度概括和写照。(www.xing528.com)

到了陵门,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蓝色的瓦,很是淡雅。原来国民党的代表颜色是蓝色,代表青天白日。可惜陵门的上面是断掉的,为什么会断掉呢?有很多种说法。但我宁愿相信这一种:当时建的时候钱不够了,其实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有一点点误差,是后来补上去的,而修补的那些钱则是由南京市人民捐款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建筑,我想它应该有这个荣幸接受全体南京市民的呵护与帮助。

从下面往上走共有392级台阶,越接近那个伟大的存在,对他的敬意越深。“三”是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九”是说我们国家最早的时候叫九州。陆游的一首诗是这么说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孙中山先生的心愿是跟陆游一样的,再次希望国共合作,共同救国。现在我们不正继续沿着先生梦想的征程一路前行吗?

过了博爱坊,就是墓道了,这个墓道有480米长,而且墓道是倾斜上去的,我们上去的时候,就有一种一步一叩首的(因为它是倾斜的)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充分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

站在山顶,疾疾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行行文字从脑海悄然浮现——从巍峨的陵门起步/两侧的松对矗成柱/是你的流芳吗,松涛隐隐/随风更传来秋桂的清馨/天梯垂三百九十二级/让我昂然向崇高踏进/踏着大琴键整齐的皓齿/一长排音阶,渐宏渐升/深沉的安魂曲……

这篇文章以作者登钟山参观中山陵的行踪为线索,同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介绍说明对象及特点,条理清楚。文章开头简洁有力,结尾意犹未尽,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山陵的精神价值,中心突出。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我有一副漂亮、轻便又舒适的游泳眼镜。它是我游泳时的黄金搭档,我游泳时离不开它。

有机玻璃片是深蓝色的,微微闪烁着紫色的光,这光芒显示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又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两个镜圈之间是一小段亮得夺目的蓝色塑料联结。它仿佛是两个镜片的焦点,会聚了整副水镜全部的光彩。这光彩又与镜片颜色协调,相映生辉。塑料联结的背面有四个小格子,是用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

镜框周围粘着一圈黑色的海绵,它的作用就是当人戴了水镜游泳的时候,不让水漏进去。

镜带是用黑色橡皮制作的,和镜片配在一起,不论是颜色还是外观,都是那样的和谐——和谐就是美呀,所以我喜欢它。

你瞧,我的游泳眼镜结构就是这么简单,这也是它轻便的原因。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水镜,清一色耀目的黄色,虽比我的眼镜华丽很多,但很沉重。那种眼镜的镜片是玻璃的,框上镶的是宽橡皮。游泳时,牢牢吸住人的眼眶,水才不能跑进去。可那样,人的面部肌肉很快就会产生疲劳感。这,当然谈不上舒适了。

夏天游泳的时候,阳光总是耀眼刺目,我的蓝色镜片恰好能滤去日光里伤眼的黄色光,使眼睛舒适,不易疲劳。更有意思的是,它还给我带来一种蓝色的梦幻情调,真是可爱。

我喜爱我的游泳眼镜,哪位朋友向我索借,我也很乐意地应允。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它。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游泳眼镜”的特点。开篇即点出了三个特点:漂亮、轻便、舒适。作者为了说明这三个特点,颇具匠心。一是从多方面写,二是借助联想写,三是对比着写。

文中写了“游泳眼镜”的色彩、结构、作用。从色彩方面体现其“漂亮”,从结构简单方面说明其“轻便”,从镜片的滤光作用方面说明其“舒适”,思路非常清晰。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民以食为天”,对国人而言,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于我这个“贪吃鬼”而言,自然更是离不了。

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已不可考证了,只知远古时代,华夏先民用手抓东西吃。改吃熟食后,用手火中取食很不方便,于是就地拾棍条以助进食,后来发现两根比一根方便,于是,筷子便发明出来了。

秦汉时筷子称“箐”,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箐”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箐”为“筷儿”,寓意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挟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从筷子诞生至今可谓种类繁多。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原始社会的树枝、竹子、动物骨筷,夏商经琢磨的牙筷、玉筷,春秋战国的古朴铜筷、铁筷,六朝以后的金、银筷子等。其中最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骨筷、乌木镇金筷和各种玉筷。当然民间最普遍的还是竹筷和木筷。

筷子的主要作用是吃饭,古诗有云:“殷勤问竹箐,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又赋予筷子一些特殊用途,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筹算”就是用筷子来进行计算;古时官宦人家也用金筷、象牙筷显示门第的高贵;民间用筷子陪嫁,意为“快生贵子”;有节之士折筷以示宁折不弯。唐玄宗就曾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箐,说:“非赐汝金,盖表卿之直耳。”

人们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了该民族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惯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明知西方人惯用刀叉,而总理却偏偏安排了一种江南竹筷,初看令人纳闷,明理人却体会到总理的良苦用心——希望两国和平共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立刻将这双筷子收藏起来。

你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两根小棒,不仅你的生活少不了它,而且它制作简单,灵活机巧,真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个值得推崇的创造发明哩!

筷子是我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餐具,作者没有介绍筷子的形状或制作方法,而是别具一格,从筷子的由来和名称写到其质地,由其功用写到其象征意义,并升华到筷子中体现出的民族处世特色、民族性格特点。作者由实到虚,旁征博引,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文章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扇子的学问

邓云乡

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爱不释手的宝物。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

正因为团扇带有装饰性,所以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画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予有钱人。

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

折叠扇的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韵古斋所售之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并时而出售从宫中溢出民间的雕有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等极为罕见的老扇骨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皆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所刻鱼龙鸟兽及蝇头细楷,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洒金、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畲、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

(摘自《语文素养读本·初中卷》第6册,有删改)

选文介绍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扇子”。文章围绕“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的中心展开。选文抓住芭蕉扇和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历史短,艺术价值低”的特点略加介绍,抓住羽扇“历史最为悠久”、团扇“带有装饰性”的特点详细介绍,抓住折叠扇“收拢易藏”“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特点有侧重地介绍。

·名人名言

关于“桥”的古诗

1.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6.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春日游湖上》

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咏梅》

·经典素材

中国古代的桥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建造。公元前300多年建于陕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第一座长江浮桥是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800年以上。

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南宋150年中,建成70余座石梁桥,其中5000米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长约2.5千米,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700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素材运用:桥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我们的先辈有超强的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河上、在江上建起一座座桥,这些桥是他们战胜自然、获得胜利的里程碑。

·时鲜素材

荷兰木鞋

提到荷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郁金香、风车,仿佛这些才是荷兰的代表,殊不知,荷兰的木鞋也很有名气。

木鞋同风车一样,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适应环境的产物。荷兰位于西欧北部,濒临北海,气候寒冷、潮湿。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促使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他们把木头雕空制成鞋底厚实、鞋头上翘的船形鞋,鞋内填充稻草,可以御寒。这种鞋穿在脚上又舒服又暖和,于是木鞋就在荷兰流行起来。

木鞋是荷兰的“国粹”,是荷兰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是民族风俗文化的缩影。目前,荷兰还有20来家木鞋厂,年产量大约在450万双;其中1/3是用来穿的,另外的2/3则是作为纪念品出售的。观光客到了荷兰,木鞋成了必购的纪念品,因为它造型很可爱,样子像一艘小船,可做装饰品,还可以做花瓶,木鞋像花一样漂亮,就是荷兰人也舍不得把它扔掉。这些年来,木鞋为荷兰创汇已逾亿万美金,业已成为馈赠各国元首、政要的珍品。

素材运用:要想成功,就应该有创意。表面上看起来笨拙的木鞋,因为有了创意,可以“像花一样漂亮”,所以能够从过去走到现在,走过五百年的历史,让人赞叹不已。因为魅力依旧,所以木鞋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小小的木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1.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桥文化从这里荡漾而来。那曼妙的姿态是妇人在轻舞,那奇巧的身姿是飞虹在涧边饮水,那斑斑锈迹是历史的沉淀,那历久弥坚的永存是柔情的坚强在鼎立。你那娇小而又伟岸的身躯,承载了多少的明艳欢笑,多少的国恨家仇。烟雨蒙蒙,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点点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人轻轻地在上行走,一如在画中……

2.我站在长江岸边的岩石上,风吻过我的脸颊,从我的头发梢边轻轻滑过;江水奔腾,时不时地拍打着脚下的岩石,继而像飘散的花瓣飞散开来……看着眼前这汹涌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我突然想起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

3.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乐观抵达的目的地,要想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备乐观的精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4.张小娴说过:“没有写过一封情书便收获的爱情,总不可靠。”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我是站在时间的末梢上,来填补这么一段过去的空白。纪伯伦在情书中说:“我们彼此接近,故而对生命的孤独,我们从不急躁,从不恐惧。你是我世界里的花朵,你是我世界里的欢乐,你是我世界里的祥和与美丽。我想与我那永不采摘的花朵一道升腾。因此,我现在就要外出走一走,对我的爱道声欢迎。”所以欢迎来到我爱的世界和我在这个世界的爱。

5.苍茂的绿树下,我宁愿做一枝攀附着你的藤蔓,缠绕你,护着你,永远。这种感觉来得如此顺乎自然,我的心已经开始了沸腾,慢慢地溢出。多少次拿起手机想拨起那个号码,但仿佛是缺少了某种勇气,始终不得。这时我发现,想你的同时最是一种折磨,对我自己的深深的折磨,但这是我自找的不是!无数次的千疮百孔,在心上留下了许多的属于你的痕迹,我不是飞鸟,你也不是鱼儿,相信这还是我们的最深刻的回忆。

6.我依然迷恋爷爷写的方块字。从咿呀学语,我就一直喜欢看爷爷写的毛笔字,爷爷写的字方方正正,遒劲有力。一个个的方块字就像一片片的小舟,载着我童年的梦,畅游在“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当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已势不可遏地喜欢上了方块字,它似乎是最神奇的魔棒,无论你是多么的心浮气躁,欣赏着那一页页的方块字,不知不觉间就会帮你滤去心底的浮尘。那方方正正的结构,似乎永远在提醒我,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做人。

7.我总以为大观园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芳香美丽令人向往的女儿国,书却证明我错了。流水用泛泛的声响告诉我真相,于是我终于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那个女孩的痛苦:青灯照壁人未睡,冷雨敲窗被未湿!贾府繁华的外表下,竟是吞金的痛、跳井的苦、青春出家的悲观与绝望!书是流水,她那溅起的晶莹水花向我展示了青春的笑与泪、爱与怨。

试练一(片段写作)

在写作事物说明文时,我们常需要查阅说明对象的相关资料,并把它们恰当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中。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试着向他人介绍坎儿井吧。

新疆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地下水利工程。它设计非常巧妙,主要由直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等几部分构成。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天山的雪水。大约每隔20~30米就有一口直井通往地下渠道。有人统计过,如果把新疆所有的坎儿井连接起来,它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所以,有人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极大作用,还被吐鲁番人赞誉为“生命之源”。但随着地面饮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困难,坎儿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泉。因为人们意识到,与现代饮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试练二

【小作文】

说明是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请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你喜欢的一件物品。要求: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不少于80字。

试练三

制作送别礼物,布置个性房间,安排朋友聚会,规划全家出游……生活处处需要付出热情,温馨的设计,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请以“温馨的设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