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对联?学生也可以尝试!

如何写对联?学生也可以尝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里开联欢会,或遇重大节日,有时也胡诌几句应付差事,却从不留底,统统忘记了;所记得的,只是近年来写的三副对联。这一副大概可算作正格的对联。我原想写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写来写去,总觉得跟那一句扞格不合。我以为现在的中学生无妨在课余试着写几副对联,不知是否可行?

如何写对联?学生也可以尝试!

春节期间,各处走走,看到大街小巷贴满了春联,忽然想起小时候上对课的事来了。对课,就是练习做对子,正式名称叫“属(zhǔ)对”,由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这是过去童蒙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训练,鲁迅《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过,可惜我只赶上一个尾声。那时白天上小学,晚上在家塾里念“四书”,念完《论语》就加进对课了,不过是十几分钟的事。塾师先讲什么“六对”“八对”,然后出几句话叫我们属对,对得好的他“嗯”一声,不好则予斥退。间或,他也讲个故事,例如林则徐十二三岁时由父亲背着去应童子试,考官一见就用“以父作马”命他属对,他立即答道:“望子成龙。”这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不久,日本鬼子打到了武汉,天天派飞机来炸,家塾被迫停办,从此再也没有学过。总之,学是学了,其实只是站在门外远处望了一眼。但有这么“一眼”倒也并非无益,因为此后读古诗文碰上对仗或骈句颇有似曾相识之感,背起来也快;参观楼台殿堂也留心那里的对联,既有趣又增加了知识。

至于动手写,那是当老师以后的事了。学校里开联欢会,或遇重大节日,有时也胡诌几句应付差事,却从不留底,统统忘记了;所记得的,只是近年来写的三副对联。

一副是前几年在海口市一所中学任教时,赶上五四纪念大会,应学生会之请而写的楹联。抄录如下:

烧赵家楼惩卖国贼曾教东亚雄狮猛醒

继先辈志创共产业要为中华崛起读书

这样的对联可称为“解放体”,它不讲平仄,对仗要求也不严,只要上下联句式整齐、整体构思清晰就行。例如这一副的上下联句式,都是按“四—四—八”的句型安排的,可算整齐;上联讲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下联讲当代青年应当怎样继承“五四精神”,意思是贯通的。但“雄狮”和“崛起”不能属对,“猛醒”和“读书”也对得勉强,我未做修改,这叫作“不以辞害意”。

第二副是去年年初为我的中学母校湖南长沙雅礼中学建校90周年写的寿联,也抄在这里:

如切如磋除华务实九十年功成湘岳弦歌传百代

亦才亦德继往开来三千里水击鲲鹏展翅上青冥(www.xing528.com)

我写此联是走了弯路的。最初我的想法是:上联说母校的过去,切住“90周年”这个题目讲成绩;下联可以展望母校的未来。说未来,好办;讲成绩,太难。于是我决定从谈校风入手,用解放前的校训“公诚勤朴”四字开头,继而用“乾乾终日”补足,有自强不息之义;下联再用“南北东西”“济济一堂”分别与之对应。后来觉得这样写不好:一是用解放前的校训不能概括母校解放后48年的历史;二是“乾乾终日”系化用《易经》中“君子终日乾乾”一语,生涩难懂。再说,下联也接得不好,有“脱钩”之嫌。改成现在的字眼以后,这些毛病都没有了。

这一副大概可算作正格的对联。第一,它平仄协调——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读起来有点抑扬顿挫的韵味。第二,属对基本工整。需要说明的是:“湘岳”是并列结构(“湘”指湘江,“岳”指岳麓山,都在母校附近),“鲲鹏”实指鹏鸟,但字面上是并列的,可算工对;“百代”和“青冥”似乎是半对半不对,其实不然,“百”可借为“白”,叫“借对”,这种对法古已有之;“弦歌”和“展翅”看字面亦不能属对,但二者又都是动词性短语,可算宽对。第三,联中用了典:一是“弦歌”,据《史记》载,项羽以兵围鲁,而国中“弦歌之音不绝”,用“弦歌”比直说“教育事业”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二是鲲化为鹏击水腾空的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人们都很熟悉,是前程无限之意——联中用典恰当,才显得庄重。

第三副是去年六月给李淑一老师写的挽联。李老师曾任雅礼姊妹校福湘女中语文教师,1977年定居北京后,我们雅礼27班同学多次在她家聚会——她儿子柳晓昂也是这个班的。她待我们如子侄,跟我们叙往事,谈学习,十分亲切。听到她老人家去世(享年97)的噩耗,我很悲痛。写挽联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万国同歌蝶恋花”这一句,暗含着李老师因毛主席那首词而闻名于世的意思,这当然极为重要,只能放在下联之末。上联怎么办呢?我原想写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写来写去,总觉得跟那一句扞格不合。后来想到毛主席那首词的题目《答李淑一》,明白表示是彼此唱和,如果从李老师原词《菩萨蛮》生发出一点意思,不就把上下联成一体了吗?该词上片是:“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李老师曾说过,1933年春夏之交,长沙盛传柳直荀同志已遇害,但地下党尚未通知她,她将信将疑,彻夜不眠,天将亮时竟然梦见丈夫着一身破衣回了家,刚要说话梦就醒了——这就是词中说的“晓梦”。由此我又想到毛主席给李老师信中的话:“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眼前一亮,全联就写成了:

清操似雪心存高柳一生长忆兰闺梦

亮节如冰志效骄杨万国同歌蝶恋词

有几个词语要解释一下:“高柳”,李老师曾指着她和柳直荀同志的合影对我们说,直荀身材高大,朋友们戏称他“高个子柳”,但这里有双关义,兼指高贵品质。“志效骄杨”中的“效”,原作“比”,晓昂认为他母亲不能与杨开慧烈士相比,用“效”恰当些。“蝶恋花”可以跟“兰闺梦”属对,然而不佳,是挽联挂出后才发现的,来不及改了,这次补上——“蝶恋词”是“《蝶恋花》词”之省,古时三个字的专有名词因行文需要而略去一字,是被认可的。

对联这种东西,其实不难学。一是它的题材极其广阔,人、事、景、物、情、理等,无不可以入联,只要想写,随时都有题材可写;二是形式活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三字句四字句乃至八字句九字句,怎么安排都行,而且长短随意,例如孙髯翁写的昆明大观楼对联长达180字,而著名的“回文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却只有十个字。雅对固然可喜,俗对亦可自赏。这不仅有益于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暇时为之还可以增加生活中的情趣。我以为现在的中学生无妨在课余试着写几副对联,不知是否可行?

原载《作文选读》199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