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要兼顾学与思两个方面,不容偏废,道理人人明白,因为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实行起来,侧重点往往有所不同:从前很注重诵读,课本里的名篇要读得烂熟,课外还要读若干本文学名著,以领略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情状和思想精华,这是侧重在学。现在大概是因为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一切讲求效率,课文看两遍,就算完事,接下来就要做大量的选择题,勾勾画画,分辨正误,叫作筛选;作文则大多以漫画之类的材料为题,看谁构思巧妙,这是侧重在思。——两种侧重,哪一种好呢?
我不懂筛选,只觉得深奥得很,是门大学问。记得古书里说谋士们遇事必有上、中、下三策,供当权者筛选;又听说现在当秘书的常常要从一大堆文件、报告里筛选一部分,让首长过目。诸如此类的筛选,没有丰厚的知识和锐利的眼光,是很难胜任的。因此,为学生的未来计,还是趁早多储备一些知识为好,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一个“一天不读书便觉得不好受”的习惯。《庄子》里有句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这个比喻,用来说明学识渊博才能骋其才思的道理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们总不能让学生的眼光永远像小草一样漂浮在“杯水”之上吧?
我这样说,不是说筛选应当弃绝不用,事实上偶尔用用,用得恰当,确实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这也是不容抹杀的;我的意思只是它不是至少暂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每读一篇课文都要搞一番筛选。然而不幸的是,它现在竟然成了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唯一手段,并美其名曰“标准化考试”。是真的“标准”吗?很难说。我的一位朋友,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著作等身,他去年忽发奇想,认认真真地将试题中的标准化部分做了一遍,结果竟“化”掉几十分,只得70多分。这绝非个别现象,高水平的教师得60多分的也大有人在。如此“标准化”,岂不是把语文变成僵死的东西了吗?不过这还在其次,更糟糕的是,此法既行,各种标准化的练习手册也就应运而生,学生被埋在练习堆里挖空心思地想,哪里还有读书的兴趣和时间呢?不读书则见识不广,语感差,语汇贫乏,作文也深受其害。
“思而不学”的危害其实远甚于“学而不思”,这也是孔子说过了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至圣先师尚且如此,况年轻学子乎!但读书须有时间。时间从哪里来?从废止挖空心思搞筛选上来。然而挖空心思搞筛选之风来自现今高校统一招生、几个人的命题方式决定上百万考生的命运的办法。语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废除这种办法,让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百花齐放,那时学生自然懂得不读书的危害,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则读书风气的形成指日可待。(www.xing528.com)
是否还有别的办法?曰:可能有,但我不知道。
原载《语文学习》199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