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窑洞演变分析:不同世代对比

窑洞演变分析:不同世代对比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代人不同的窑洞》这篇说明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文章开头说“看到我家三代人住的窑洞”,接着说“爷爷住的土窑洞”,这样行文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爷爷至今仍住在那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如果将开头的记叙方式改为说明方式:“我是河南巩县人,世代都住窑洞,可我一家三代所住的窑洞大不相同。”

窑洞演变分析:不同世代对比

原文:

三代人不同的窑洞

运通

我是河南巩县人,最近回家探亲,看到我家三代人住的窑洞,印象颇深。

1971年我家新建了两孔石窑,是挖山坡,取出石头,开出地盘,靠山墙砌起的。外边墙高一丈三尺,出一道一尺二寸的石板滴水檐,檐上压一道二尺来高的石墙。墙面用水泥抹平后,再用板条比画着非常规矩地勾出方方正正的水泥线条。底部一个三尺见方的大窗户和六尺高的窑门齐平,上有一个二尺见方的窗户,呈品字形格局。窗户竖镶几根钢筋,安有玻璃,光线较好。窑内九尺多宽,两丈深,高一丈三尺,横担几根木料,铺上板子,可以放粮食杂物。窑内全用白灰勾缝,能映出光来,这比土窑洞敞亮多了,只是在靠里边做针线活还不大方便。这种石窑虽不失冬暖夏凉的优点,但到夏天仍然潮湿,有时墙上能潮得渗出水珠来,但再不至于往水缸石板上掉土灰了。当时,住上这样的石窑,我真是够知足的了。

这次回家,看到弟弟建的窑洞,那就别是一番景象了。一色的红砖砌墙,红砖碹顶。一溜五孔窑,正面三孔,两边窑门相对有两孔。四根水泥柱子顶着预制板,靠柱子用水泥花砖砌着二尺来高的围墙,在正面三孔窑前搭起一个走廊。走廊外边和另两孔窑的外墙基本齐平。里边约一丈宽,八尺多高,深两丈。正面三孔窑有通道连接,大玻璃窗和四壁雪白的石灰墙,使窑里显得格外宽敞明亮。两边的窑洞,一个做厨房用,一个用来放粮食和其他东西。中间的三孔窑洞则是卧室和会客的地方了。

两年多没回家,见到家中如此变化。我真赞叹不已。弟弟却说:“咱们村有七八户都住二层楼房了,咱这还差一截呢!”

【评析】(www.xing528.com)

说明文的任务不止于帮助读者扩大知识领域或从事某种实际活动。如果作者所选择的材料跟人们的生活有着经常的固定的联系,这样的文章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生活某些侧面的间接反映。《三代人不同的窑洞》这篇说明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作者的构思很巧妙,这从题目上就看得出来。他不是一般地说明窑洞的形状和构造,而是将此物放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来写——不仅写了它的现在,也写了它的过去。这种发展,无须作任何解释,人们都会懂得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并由此得到深刻的启示。因为窑洞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正像参观者在古代建筑面前会用想象来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状一样,读者从这三代人的窑洞的不同构造方式上,也会看出它们的主人的痛苦与欢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文章的主要部分即中间三段完全是就实物自身做客观的说明,用的也是纯说明式的语言,但本文仍不失为一支社会主义制度的赞歌——作者从窑洞构造方式的改变这一特定角度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幸福生活。

文中也有记叙成分,这就是它的开头和结尾,加起来不足80字,可以说是相当简练。开头是引入正题的话,结尾则是点睛之笔。尤其意味深长的是“弟弟”的那句话,它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联想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空前繁荣的景象。

但作者也有疏忽的地方。文章开头说“看到我家三代人住的窑洞”,接着说“爷爷住的土窑洞”,这样行文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爷爷至今仍住在那阴暗潮湿的窑洞里。这很可能损害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段开头只是说“我家新建了两孔石窑”,没有指明是哪一代。如果将开头的记叙方式改为说明方式:“我是河南巩县人,世代都住窑洞,可我一家三代所住的窑洞大不相同。”再将第三段首句中的“我家”改为“爸爸”,这些缺点就可以避免了,跟题目也有了照应。

此外的不足,有些地方对如何安排空间的顺序似欠考虑。例如第二段把对天窗的介绍分两处说:先说“上边留个二尺来高的天窗”,隔了几句话,又接着说“天窗上装有木栏条,留下几条细细的缝隙,能透进一点光线”。其实,这些话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说,往后再介绍窑洞内的情形,更显得顺理成章。这看起来是个细节问题,但在说明建筑物的文章中仍然值得注意。

原载《名家评析成人习作选》,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