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麻雀》引人入胜,展现了美好善良的赤子之心

《小麻雀》引人入胜,展现了美好善良的赤子之心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麻雀》大概要算作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变化十分引人入胜:受伤后的小麻雀猝然再度遇险,而后又意外地绝处逢生。[1]在《小麻雀》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他的美好而善良的心愿。但《小麻雀》的思想意义还不止于此。但是,如果除去二者形式上的一些显著区别而只就其基本倾向来说,《小麻雀》跟上面提到的那些小说则是一致的:都是为生活中的不幸者鸣不平。从这一点看,小麻雀的形象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麻雀》引人入胜,展现了美好善良的赤子之心

读过老舍先生的这篇作品,我的眼前长久地浮现着一只两次遭到摧残的小麻雀的形象:它的翎羽被扯坏了,胸口上落了点毛,头低着,两只小黑豆般的眼睛愣愣地望着什么。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小麻雀的结局究竟如何呢?是在绝望中死去,还是侥幸活了下来?这个问题使我陷进了沉思……

《小麻雀》大概要算作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变化十分引人入胜:受伤后的小麻雀猝然再度遇险,而后又意外地绝处逢生。这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小麻雀的眼神被描写得活灵活现,透过它可以看出这只可怜的小鸟的彷徨和等待以及求生和求死的希望。所有这些,都很符合儿童关心动物的普遍心理。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小麻雀不幸遭遇的同时,还细致地描写了“我”的感情的变化,表现了“我”对小麻雀的真挚的同情。这感情也是居于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毫无疑问,孩子们对这篇作品一定会感到异常亲切,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篇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用生动的情节来打开儿童想象的天地,而且要用美好的思想感情来培育儿童的心灵,就像母亲用乳汁来哺育幼儿成长一样。为此,作家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知道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必须善于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生活,用儿童的心思探索眼前发生的事情——一句话,他必须有一颗赤子之心。老舍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作家,还是在写他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坡的生日》时,他就有过“沉醉在孩子的世界里”的体验。后来他更意味深长地指出:“大概此书中最可喜的一些地方就是这当我忘了我是成人的时候。”[1]在《小麻雀》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他的美好而善良的心愿。他关心那只可怜的小鸟,就像关心一切正在成长的幼小生命一样;他希望能救活它,不是出于任何别种打算,而只因为他不愿世上的美好事物遭到破坏。他在娓娓动听的叙述中把这颗赤子之心交给孩子们,也就把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世上的美往往是自然发生的。同样,这篇作品所蕴含的美也是从一系列表达“我”的感情的细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假任何雕饰。当“我”发现小麻雀时,只注意到它飞行时的异常状态,这是一种自发的好奇心(儿童对周围奇特事物常有的心理)。待到从小麻雀的眼里看出它“又要亲近又不完全信任我”的神气以后,“我”的头脑里就生发出一幅想象的图景,把小麻雀此前的不幸遭遇和摧残者的可恨都“想”出来了。于是好奇心变成了同情心。循此继进,“我”想到用饭粒诱它前来,却没料到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在小麻雀身上——一只小白猫趁机叼走了它。“我”既不敢紧追,又不能不追,这种“急中有细”的心情,是对小麻雀的爱的加深的表现。尤其动人的是如下两个心理细节:

……那双眼睛和我的一颗焦急的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

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

小麻雀的双重不幸使“我”的担忧到了这种程度,这是何等真挚而深厚的情意啊!但事情终于出现了意外的转机,小麻雀奇迹般地从小白猫的嘴里逃走,溜进了烟筒。可是待到它拖着受伤的身子爬出来时,“我”竟难过得“不敢看它第二眼”。然而希望并未因此消失。到故事结尾时,“我”在彷徨中捧着小麻雀,感到“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这是沉痛的诉说,是爱的祈求,又是对摧残者的控诉。一篇千字作品,这样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人的丰富而细致的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老舍先生平生非常喜爱花草树木,喜爱动物。这种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写《小麻雀》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情操,怎样才能使美好的生活不致遭到破坏,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幸者,而当他们一旦领悟了这一切,美的种子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了。

但《小麻雀》的思想意义还不止于此。作者以小麻雀的命运为线索来组织这个故事,决非出于偶然,而自有他的深意在。

老舍先生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就跟旧社会最下层的劳苦群众有着密切的交往,对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体会很深。在他的前期小说里,出现了不少受压迫受损害的劳动者的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月牙儿》中沦为暗娼的母女等。老舍先生深深同情这些人物的不幸遭遇,并通过对他们的痛苦呻吟、愤激呼声和绝望挣扎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造成他们不幸的社会根源。《小麻雀》在体裁上近于散文,篇幅有限,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在纷纭复杂的事件中来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它的特长是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摄取一个小小的镜头,而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丰富感受浓缩在简单而明晰的事物形象之中。但是,如果除去二者形式上的一些显著区别而只就其基本倾向来说,《小麻雀》跟上面提到的那些小说则是一致的:都是为生活中的不幸者鸣不平。从这一点看,小麻雀的形象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www.xing528.com)

这个形象被作者描写得异常生动。首先,它的外形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这是它第一次受摧残后的形象,已经够可怜的了。后来呢?“它已经站不起来了,胸部几乎贴着地,像人肚痛极了蹲在地上的样子”,“身子卷做一团”,“小嘴碰着地”——这说明它已到了生命力将近衰竭的时候。但作者更着力写的是小麻雀的内心活动:刚遇到“我”时,“它的眼睛现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这是因为它尽管遭受不幸,却还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依然设法求活,但是对人对己却又缺乏信心。从烟筒里爬出来以后,它的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却“像是并不看什么”,而一直那么愣着,这显然是被刚刚过去的小白猫的突然袭击吓呆了,因此,“它的求生与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这两只眼里”。小麻雀的这些内心活动,跟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的人们在无法抗拒的灾难中的心理状态不是颇为相似吗?十分明显,小麻雀的这一场不幸的经历和它在此中的全部心理过程,正是作者写作此文那个年代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投影。

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给了小麻雀一个不定的结局。

这个结局,使人联想起《骆驼祥子》里虎妞难产致死后老舍写的那几句话:“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至此便戛然而止。这原因,在今天看来是十分清楚的,就是人剥削人的罪恶制度。但在当时,作者宁肯让读者从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也从作品所反映的那种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对于小麻雀的不定结尾,也可以作如是观。

老舍先生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走上文坛的,他忠于艺术,真实地反映他所看到的现实生活;他从不掩盖自己的思想矛盾,不超越自己的认识去作任何光明的预言。解放后,在谈到他早期小说中的人物时,他说:“我有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正因为那是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我可是不敢革命,于是我笔下的受压迫的人也不敢革命,我只写出我对他们的同情,而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2]这段话,对他早期的散文作品(包括《小麻雀》在内)也同样适用。因此,对小麻雀死活问题的唯一回答是:两种可能性都有。作者不希望小麻雀这样死去,然而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它活下来。这样一个结局,跟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祥子以及跟祥子同命运的人的结局一样,是作者思想矛盾的反映。

解放后,老舍先生迅速地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写了一系列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作,给人们指出前进的道路,上面说的那种思想矛盾已不复存在。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不用说了。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期

【注释】

[1]引自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胡絮青编《老舍创作与生活自述》)。

[2]引自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人民日报》1952年5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