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说《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第三篇-结构和内容分析

小说《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第三篇-结构和内容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揭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即狂人和赵贵翁之间的矛盾。作者一面写狂人的初步觉醒过程,歌颂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旧事物的勇气;一面写封建阶级代表人物赵贵翁的顽固态度,揭露他仇视新事物、害怕新事物的阴暗心理,暗示他是迫害狂人的主谋和元凶。

小说《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第三篇-结构和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四部分:(1)狂人初步觉醒并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第1—3节);(2)狂人继续觉醒并揭露封建阶级吃人者的反动本性(第4—6节);(3)狂人愤怒地反抗吃人者(第7—12节);(4)狂人的战斗号召(第13节)。

这过程,就是狂人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一部分,开始写狂人觉醒后的振奋心情;他见了三十多年不曾见过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并认为以前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但他同时感到斗争不可避免,因为“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这是迫害将要到来的信号。接着写狂人的预感被生活所证实:“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连一伙小孩子“脸色也都铁青”——这使狂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敌视他。最后写狂人进行研究:他首先研究了现实生活,从打儿子的女人的骂声中,从青面獠牙一伙人的笑声中,从佃户关于狼子村吃人的谈话中,看出周围都是“吃人的家伙”;其次研究了历史,从“仁义道德”掩盖下看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就这样在自己思想认识的发展进程中,初步完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并击中了这一制度的要害。

这部分是小说的“纲”。它揭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即狂人和赵贵翁之间的矛盾。作者一面写狂人的初步觉醒过程,歌颂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旧事物的勇气;一面写封建阶级代表人物赵贵翁的顽固态度,揭露他仇视新事物、害怕新事物的阴暗心理,暗示他是迫害狂人的主谋和元凶。通过上述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制度是怎样把人逼得发狂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两个人物:一个是“合伙吃我的人”即狂人的地主大哥,一个是“刽子手扮的”何先生。他们竭力维护旧秩序,借治病为名,叫狂人“不要乱想”,不许打破吃人者所设置的思想牢笼。狂人看穿了这场吃人把戏,有力地揭露了吃人者的反动本性:“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不敢直捷下手”,证明他们狡诈;狂人“放声大笑”后,他们“都失了色”,证明他们怯弱;他们居然说出“人肉可以煎吃”“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一类的话,证明他们凶残。狂人还懂得,封建阶级吃人者的反动本性绝不是某些伪善的表示所能掩盖得住的,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狂人这样彻底地否定了吃人者之后,有一个认识上的小结:“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说明狂人懂得自己处境的险恶,对封建社会的浓重黑暗有足够的估计;“狮子”“兔子”“狐狸”三个比喻,说明狂人认识到封建阶级不仅应当打倒,而且能够打倒,但要提高警惕,注意斗争策略。这是狂人性格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在进一步觉醒的基础上,他准备走向反抗了。

小说从这部分起进入写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事情,狂人和大哥的矛盾被放到了中心位置上。必须指出:家族是封建社会组织的细胞,礼教则是维护封建制度的理论支柱。作者把狂人放到家族内部这个特殊环境中来,正是为了使狂人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具体化,从而更深刻地揭露这个制度的吃人本质。

第三部分,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狂人的叛逆性格在尖锐的斗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第7节具有过渡性质。狂人看穿了吃人者逼人自戕的伎俩,用“海乙那”做比方,揭露他们的凶残卑劣,再次显示狂人敢于蔑视敌人的可贵性格。接着就发出“我诅咒吃人的人”的愤怒呼喊,起来进行反抗了。

狂人在梦中质问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是他反抗的第一步。他针对吃人者含糊其辞的答复中所包藏着的骗局,一再追问:“吃人的事,对么?”随后就用“通红斩新”的事实来进行驳斥。最后更直刺吃人者的反动唯心史观,问道:“从来如此,便对么?”显示了不上当、不受骗、勇于斗争、一打到底的性格。在狂人进攻面前,吃人者理屈词穷,只能用“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这种禁锢思想、摧残进步的反动逻辑来回答。但这种逻辑,除了证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外,不会起任何作用,它不能挽救这个制度的灭亡。狂人成了这场斗争的胜利者,他跟传统观念决裂了。(第8节)(www.xing528.com)

第9节是高潮中的一个暂歇层次。狂人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朦胧设想:“去了这心思(指吃人),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表达了渴望光明的心情。但他懂得这个设想难以实现,他察觉到:尽管封建社会里矛盾重重,大家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然而宗法制度却把他们“结成一伙”,“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这就酝酿着更大的反抗的到来。

狂人跟大哥面对面地进行说理斗争,就是更大的反抗。他首先对吃人者做出严厉的判决,指出他们同虫子一样,“何等惭愧”,甚至“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接着又无可辩驳地列举了从古到今的一系列吃人事实,逼得大哥和门外站着的赵贵翁一伙只能“抿着嘴冷笑”。后来,狂人识破了他们先加恶名再行吃掉的“老谱”,义正词严地警告他们:“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等于宣告封建制度必然灭亡,显示了狂人的胜利信心。在这场斗争中,狂人面对吃人者的凶狠眼光和发青的脸,不顾一切阻挠,偏要说出真理的话;当象征封建统治压力的横梁和椽子沉重地堆在他身上时,他看出这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再次警告吃人者。这又显示了狂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第10节)

第11、12节是高潮后的补叙。狂人想到妹子是被大哥吃掉的,而母亲“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这是封建制度吃人的一个侧面;青年一代被无情地吞噬。这是极大的悲剧,因为毁灭青年等于毁灭未来,所以使狂人实在伤心。狂人从这悲剧中进一步想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表现了狂人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这一层,以忧愤深广的笔触写狂人的回忆,目的在于说明封建制度对新生一代的残酷迫害,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说明改造这个制度的迫切性,为下文做铺垫。

第四部分:狂人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表示了对未来的希望,并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号召,这就意味着,为了消灭吃人悲剧,必须起来反抗、斗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

这个结尾,生动而巧妙地概括了小说的创作意图,集中地反映了狂人的战斗个性。狂人的号召,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号召;这句简洁的话里,熔铸着作者的热情的希望、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确实发人深思。

应当指出:鲁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具有朴素的阶级观念(见第3节第2段),但他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进化论。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封信中,他就申明过人类“终必难免于进步”的信念;小说中的许多地方(如狂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关于虫子、野人、真人的议论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声等)也都明显地包含着进化论的观点。尽管如此,鲁迅是最清醒的,他对封建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极其深刻,不仅看到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而且看到几千年来封建文化道德对被压迫者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严重毒害,看到千百年来传统势力的可怕。他迫切希望改变这一切,并且相信可以改变这一切,这就铸造了他那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的性格。这种性格,在狂人的形象中得到了光辉的再现:狂人批判吃人者所用的语言极其锐利、深刻,反映了作者语言的固有特色;狂人的战斗个性——抓住敌人要害,不屈不挠地一斗到底,以及这性格上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空前的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跟作者也是一致的。从实质上看,《狂人日记》就是一篇反封建的革命战斗纲领,它的杰出意义就在于,它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对封建制度做了全面的彻底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鲁迅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封建阶级的反动本性,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的叛逆精神,并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