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沁园春·雪》与《水调歌头·游泳》词二首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沁园春·雪》与《水调歌头·游泳》词二首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题在旧词中并不少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下面几个问题都与此有关,试作回答:《沁园春·长沙》的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和《水调歌头·游泳》的“万里长江横渡”都是特殊的语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沁园春·雪》与《水调歌头·游泳》词二首

1.我国古代诗词有“即地名篇”和“即事名篇”的惯例。毛泽东这两首词的题目即依此而定:《沁园春·长沙》一词写于湖南省长沙市,内容与长沙有关,所以用《长沙》做了题目,属“即地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是因在武汉市游泳有感而作,所以用《游泳》做了题目,属于“即事名篇”。如果不用这种定题的方法,而按词的主要内容或基本内容来定题,这两首词的题目应该怎样拟定?每首词拟出二至三题,并作比较。

思维提示:

(1)给词定题目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开头、中间或结尾挑选出某些字眼来概括或提示全词的内容,如以“长江横渡”作《水调歌头》的题目;也可以用别的字眼把上下阕的意思统摄起来,如以“湘江秋景有感”作《沁园春·长沙》的题目。(2)如果觉得用几个字难以概括全词内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办法:拟“长题”(十字以上)。长题在旧词中并不少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首句“明月几时有”)。

思维参考材料: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读这首词应根据回答问题的需要,着重研究词题和内容的关系,领会“长题”的用法。

2.这两首词都分上、下阕,这是词的最常见的形式。分阕,是入乐的需要;从表达上来看,上、下阕则是密不可分的。要深刻地理解一首词,必须善于看出上、下阕之间的联系。现在按下面的问题逐一地讨论这两首词。

(1)每阕可分几层?

(2)归纳出每一阕的主要意思。

(3)指出上、下阕之间的联系。

思维提示:

(1)分析词的思想内容,要注意歇拍句(包括上、下阕的最后一句)。一般地说,上阕的歇拍句是全词内容的提示,下阕的歇拍句则是全词内容集中表现。(2)词的起拍句(即上阕第一句)一般都可视为内容的引子,换头句(即下阕第一句)一般都具有承接上阕、领出新意的作用,但那种承接跟散文的承上启下的方式不同,主要表现为意念上的承接,在行文上则表现为跳跃式,常给人以推出一个新境界的感觉。(3)词的上、下阕之间的关系有时从某些词语可以看出,但大多表现得十分含蓄,例如《沁园春·长沙》词上阕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做了答复的,但从行文上不易看得出来。

思维参考材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清早,下阕写的晚上。我曾经问过广州的同志们:这词所写的是一天的事?还是不是一天的事?他们的回答便有分歧:有的说是一天的事,有的说不一定是一天的事。……

我对于《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做过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来翻阅过,查出了由遵义城至娄山关是70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清早从遵义城动身,晚上到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年1月。第二次又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是在冬末春初。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理解?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忆秦娥·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词才好像豁然贯通了。

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

3.词有长句、短句,不像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那样整齐划一,由此就形成了它的特殊韵律和节奏。这种情形反映在文字形式上,就是词的特殊句法(有时也包括“选语”)。懂得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词的内容。下面几个问题都与此有关,试作回答:

(1)《沁园春·长沙》的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和《水调歌头·游泳》的“万里长江横渡”都是特殊的语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和“恰”都是所谓“领字”。一个“领字”常常要统领几个短句,就像几根绳子都联结在一个套环上一样。想一想,“看”“恰”这两个字各统领哪几句?

(3)词中有些地方也要使用对仗。请你从这两首词中把所有的对仗都找出来,进而体会对仗在词中的作用。

(4)词中也常常使用典故。典故有事典、语典之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语典;“巫山神女”是事典。说说这些典故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思维提示:

(1)分析词中某些句子的特殊语式,可以先用散文句法把它们改造过来,例如把“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改为“寒秋,(余)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把“万里长江横渡”改为“横渡万里长江”,跟上下句连读几遍,再跟原词作比较。(2)分析领字的统领范围,可以先假定两三个答案,例如“看”字,可以假定它统领到“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或“谁主沉浮”,然后用排除法,把错误的答案排除出去。(3)词中用典,是为了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应当联系全词的内容来解释。(4)一副对仗所表现的常常是一幅画面的两个构成部分,它们的词语是相对的,但意境是统一的。此外,音调上的抑扬顿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找出对仗以后,也要反复诵读几遍加以体会。(www.xing528.com)

4.词讲究炼句。炼句,也就是炼字。一个字炼好了,全诗也为之生色不少。一般地说,炼字表现在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上,而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尤其需要反复推敲。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经过锤炼而富于表现力的,试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1)层林尽染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极目楚天舒

(4)一桥飞架南北

思维提示:

分析上面的加点词可用换字法作比较,例如将“层林尽染”换为“层林如画”,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换为“鹰舞长空,鱼游浅底”,然后仔细想想原来的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思维参考材料:

(1)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洪迈《容斋续笔》)

(2)“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5.以秋天景物为题材,写一篇即景抒情的散文,不超过1200字,标题自拟。

思维提示:

(1)首先必须细致地观察秋景,然后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征。(2)注意选用衬托手法和化静为动。(3)注意给人以立体感。(4)抒发的感情要健康,蓬勃向上。

思维参考材料: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郁达夫《故都的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