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
(二)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
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上的那些“昏君”。韩愈是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长期遭受压抑,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马说》的寄慨是很深的,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些句子里,都强烈地表现了明主难遇的痛苦感情,这种感情在文章里是贯穿始终的。“不知马”,这才是作者的本意之所在。讲清了这个本意,才能体会到作者以马设喻含有浓重的自况意味,从而理解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样讲,才符合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www.xing528.com)
至于识拔人才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讲,但这属于文章思想意义的分析,不能讲得过多,更不能离开文章的实际内容而在当前的某些社会问题上面兜圈子。
再说这一课的教学要求:
这篇课文应当要求学生精读。有两个理由:(1)文章所论述的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内容有一定的深度,论述的方式(包括用语在内)却十分通俗而生动,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2)文章短小,语无虚发,行文回环往复,波澜横生,很值得推敲玩味。精读的具体要求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自读来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并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读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当堂把这篇课文背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