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课文后面练习第一题的第一问。弄清这个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掌握这篇表文的实质内容。
从前面的结构分析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重点是第一部分。这一点,历来的评论都没有分歧。但第一部分有三点内容,即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究竟哪一点是主要的呢?对此则有不同的答复。我们认为亲贤远佞是主要的,理由如下:
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说,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黄皓之类小人的做法,诸葛亮看得很明白,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他“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就会被堵塞,“内外”就会“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治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于刘禅是“亲贤臣”还是“亲小人”。
2.表文中有较多“选贤与能”的篇幅,为后主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四人,即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三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在佐王之才,是诸葛亮极其器重的人,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突出一个“贤”字。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谈到这个问题时,首先强调了这些贤臣都是由先帝“简拔”出来的,接着又插入一段往事的回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信这些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www.xing528.com)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结尾部分(即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准备全力伐魏,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攸之、祎、允”等人;而攸之等人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实际上就是要求刘禅听取这些贤臣的“兴德之言”,也就是“亲贤”的具体化。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诸葛亮写这篇表文,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是关系到国内政治修明的大问题。国内政治修明,才能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后方;有巩固的战略后方,这就给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