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探讨本文结构划分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探讨本文结构划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本文结构的划分,各种参考资料不尽相同:有的按照文章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针对当时的局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坚持法治,亲贤远佞,以求“汉室之隆”;后一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主忠贞不二的感情。此外,也有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第八段归纳三方面的责任,是全文的总结;第九段是表文结尾的习惯用语。

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探讨本文结构划分

关于本文结构的划分,各种参考资料不尽相同:有的按照文章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第一至五段)针对当时的局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坚持法治,亲贤远佞,以求“汉室之隆”;后一部分(第六至九段)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主忠贞不二的感情。有的按照行文的层次分为五部分:即首先说明当前形势和任务,接着依次指出主要的措施,即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然后陈述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并表明决心。此外,也有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的。

要从以上各种不同的划分方式中找出合理的因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跟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时曾嘱咐刘禅父事诸葛亮)。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二十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定,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政事怎么办,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向他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和“营中”之事,并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向刘禅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由此可见,第一至五段是一个整体,划为一部分比较合适。(www.xing528.com)

2.北伐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实际上是采取静观态度,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自然没有必要重提这些争论,但也应对出师的原因作一点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一般奏议的说明,不是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陈情式”的,就是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并为此而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受命”,又由“受命”说到这次北伐的决策,中间五次提到“先帝”,着重表明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说明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由此可见,第六、七段也是一个整体,是对“出师”这一决策所做的说明,这种说明又最充分地体现了表的文体特点。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跟“出师”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一个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怎么办,一个说明为什么要出师。表中对这两个问题所做的说明,都非常符合诸葛亮的臣子兼辅政者的双重身份。第八段归纳三方面(刘禅、诸葛亮本人以及攸之、祎、允等)的责任,是全文的总结;第九段是表文结尾的习惯用语。这两段可以合并成一个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