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语文教育: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

我的语文教育: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充分发挥正确要求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的总要求才能顺利地实现。中学生学习语文应以熟读课文、动脑筋想问题为主,笔记只起提要、备忘、质疑的作用,还是少一点为好。“学文言文必须能‘对号入座’。”一“对号”,就要讲语法。这对教师自然必要,但用于学生,显然不当。有些教师随心所欲地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不懂得语文教学规律的缘故。

我的语文教育: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

本文将要说到的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不是指《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要求(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向学生提出的某些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的重要性决不应当忽视,因为它们制约着学生每时每刻的学习,对学生能否获得牢固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实践证明:要求适当,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高涨起来,各种问题才会得到创造性的解决;要求不适当,学生辛苦而无所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必然感到负担沉重或茫然不知所措,很可能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必须充分发挥正确要求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的总要求才能顺利地实现。

这里只说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恰当的要求,即过高的或过于机械的要求。试举数例:

“要解决一切难点。”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不可能做到。讲语文,统一于讲文章的内容,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最明显的例子是鲁迅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内容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心揣摩,有的甚至要到几年、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在生活阅历和思想认识已经加深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懂得。有些课文,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可攻克的难点,例如《观巴黎油画记》的末段,不懂得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辩证关系就很难读通;《背影》中关于“父亲”的凄凉心境的描写,也不是现在十二三岁孩子所能领会的。由于语文教材的循序渐进性并不完全体现在课文的序列上,灵活地运用教材和反复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客观的估计,强行解决一切难点,要求学生全盘接受,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笔记越详细越好。”记笔记是个好习惯,但不应把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听课笔记跟成年人的读书笔记混为一谈。中学生学习语文应以熟读课文、动脑筋想问题为主,笔记只起提要、备忘、质疑的作用,还是少一点为好。现在有两种颠倒现象:一是学生重视笔记甚于课本,因为那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等,可以当作应付考试的“法宝”;二是教师只要求学生照抄本人的笔记,却不提倡学生写点课外的阅读笔记。这就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心理和死背条文的坏习惯。许多学生能在考试中改病句,但一到写文章仍是病句连篇;能背各种修辞格的定义,但到需要用的时候却用不上。这样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作文首先要讲立意。”讲立意,是我国历来作文教学的传统,那积极的一面是提醒作文者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但也有弊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此就做过绝妙的讽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们现在讲立意,当然不会弄到如此颠倒黑白的程度;但见到学生作文里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几个警句就打圈,也是常有的事。这种“矫情为文”的办法其实只能讨好“考官”,未必有真正的实用价值。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求得学生的文理通顺;立意大可不讲,还是讲思想性为好。能够平平实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别人看得明白,又能受益,这就够了。

“学文言文必须能‘对号入座’。”一“对号”,就要讲语法。这对教师自然必要,但用于学生,显然不当。语法是大量语言现象的概括,文言文根底不深的青年教师对此尚且感到费力不小,何况是学生!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坏的结果,就是课上抠语法,课下看译文,而原文倒被搁置一旁。有些学生读了几年文言文,阅读能力仍然很差,其因在此。(www.xing528.com)

这一类教学要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把教学要求看成主观任意性的东西,而不需要什么科学的根据。在这样的认识支配下,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常常被人忽视。这种研究,不是说看几本教学理论、读读谈教学法的文章或写几篇教学总结就行了——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来进行研究,即不仅能自觉地运用书上说到的一般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善于从中发现适合自己情况的特殊规律。忽视这后一个方面的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规律。例如对学生的研究,如果只停留在了解学生的成绩状况和学习态度上,而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各种题材的想法等),不去研究他们的学习方式(怎样预习和复习等),也不为研究某个特殊问题去积累素材,这种研究就是很不充分的。又如对教材的研究,如果只是备一篇讲一篇,而不是首先通盘研究一学期的教材以及上下年级的教材,进而研究一两个特殊的问题(如各种体裁的教法等),这种研究也是很不充分的。有些教师随心所欲地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不懂得语文教学规律的缘故。

另一个是工作方法上的原因,不是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而是用强迫纪律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常常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用惩罚的方式来“消灭”错别字,用突击的方式来搞“词语过关”,等等。这一类简单的做法不仅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果,而且对语文教学实质性的改革妨害极大。

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应当尽快提高,但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而不是稀稀松松的,是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从上述那些不适当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少布置一些作业,多研究一些问题,把摸索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这是一项关系到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任务,决不可等闲视之。

原载《人民教育》1983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