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种教学法体系的利弊,着眼点应当看它能否教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因为教师讲课如果仅使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只能说完成了任务的一半,而且是次要的一半;那主要的一半则是要使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学生懂得了读书的方法,才能主动地猎取、积累知识。
从这个观点来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串讲,仍值得我们重视。它的一个突出优点是,能使学生懂得精读的方法。《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记叙了贾府塾师指导宝玉串讲《论语》中“后生可畏”一章的情形。在宝玉讲述“节旨”(即内容大意)、串讲句子后,塾师先肯定了他的回答,然后指出了他的两个缺点:一是把“闻”字片面地解释成“发达做官”;二是没有看出“不足畏”一语跟上文“焉知”的“知”字“对针”。这其实就是结合具体内容讲读书的“入细”之法。古时所谓“读书不放一字过”,大概也就是指这类情形而言。
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无论是写还是读,都要注意这个统一性。陆机《文赋》里说的“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教学生读文章,一方面要让他们抓住思想内容来领会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夫;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他们理解文章内容的精微之处。孤立地讲内容或讲语言,都不可取。过去有些人对串讲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是逐字逐句地讲解,甚至是搞“对号入座”。其实,“串”是连接、贯串的意思;把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联成一体来理解,才是串讲的真谛。
但串讲也有弊,弊在费时。从前的私塾,一律用串讲,是因为学生只读“四书五经”。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包括甚广,内容的深浅,虽在一册之中,也不尽相同,自然还是以采用多种教法为宜。但串讲之不可弃废,也是很显然的。因为每一学期总要讲若干篇文言文,还有若干篇寓意深远、内容精湛的现代文,如毛泽东同志和鲁迅等人的著作,都应精读。当然,这种串讲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滔滔不绝地大讲一气,而应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要害,加以点拨。(www.xing528.com)
精读既是读书之一法,又是各种读书方法的基础。所谓“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陶潜读书不求甚解”,说的是他们在奠定学业基础后,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和需要所选择的独特的读书方法。然而在学阶段,恐怕还是要以“不放一个字过”为主。有了“字过”这样的基本功,往后才能有所创造。
原载198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