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语言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语言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中曾经指出,一味向书本学习语言,只能弄得“似懂非懂”;他主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最近几年,有不少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加了来自生活的语汇。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语言

中学生的习作,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是一副成人腔调。虽非人人如此,篇篇如此,但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例如,记一次运动会,就要先说运动会的意义,结尾还写一大段堂而皇之的感想之类的话。这样的情形,不能说生活中没有,但如果把它变成一种公式,一提笔作文就照此办理,那必然束缚少年儿童的创造性。

每个人的语言风格,是家庭环境、文化教养、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不会千人一腔。这当然不能责怪学生,也不能完全责怪教师。我国的科举制虽已废除将近百年,但它的流毒至今还未完全消灭。譬如说“秀才怕岁考”这种心理,现在的许多人还是有的。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牵动了多少教师和家长的心,都为学生的一篇考场作文而发愁;尤其是小学毕业考初中,作文分占的比重更大,忧心自然更重。所以最近这几年,各式各样的“优秀习作选”也正如过去的“科墨”选本一样,大行其时。反正教师要求买,家长也舍得出钱。一个选本印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都不愁销不出去。其影响之大,常为编者始料所不及。因为每个学生手里有了两三本这样的书,教师便可以审时度势,从中挑出七八篇乃至十几篇让学生去背诵,再授之以临场机变的诀窍,于是学生、家长以至学校领导皆大欢喜,以为如此可保无虞。据说有的重点小学、知名教师都这样做。

这样一来,问题也就发生了。如果这些习作真正是学生的作品,背几篇倒也不是坏事,可偏巧又不完全是。懂行的人一看便知,许多地方都是经过教师、编辑精心加工的,应当算作“半个成人的作品”。让学生背诵这样的作品,再加上平时语文课上教师所津津乐道的那些写作章程或技巧之类的东西,就会把学生本来已经糊涂了的脑子弄得更加糊涂,于是以为作文跟说话就是大不相同,总要端起架子,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这才像个作文的样子。(www.xing528.com)

这种做法,暴露了教师在写作指导上的一个弱点,就是只提倡从书本上学习语言,而忽视了从生活中学习语言。但这个问题历来就有,并非自今日始。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中曾经指出,一味向书本学习语言,只能弄得“似懂非懂”;他主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这话虽是针对30年代某些人的不正文风说的,但对今天的写作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最近几年,有不少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加了来自生活的语汇。这方面的经验还要大力推广。至于印一点作文选之类的东西,并非不可行,但第一,所选应是真正的学生作品,大体好就行,不必刻意求工,要免去增饰;第二,所附评语力求具体,突出一两个重点就行,不要拿一些抽象的条文去限制学生;第三,使用的目的在于借鉴,而不是背诵和变相的抄袭——这一条做得如何,责任就全在教师身上了。

原载1984年2月10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