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材的编写,应当着眼于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确切地说,应是在语文工具书的帮助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依靠学生在中考、高考中所获得的分数来测定;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是否还具备这样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呢?从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和论争来看,有两个不同的答复:一个是能熟读几十篇到一百篇文章,水到渠成,自然会具有这样的能力;一个是系统地讲述古汉语知识,闻一知十,同样可以具有这样的能力。把它们上升到理论上来,前者叫作“文章教尔曹”,后者叫作“知识教尔曹”。
这两个答复,哪一个对呢?在我看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片面性。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养成较好的语感,但如果仅止于熟悉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中就可能走弯路,也不利于自行领悟,对文意的理解中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点”。着重讲古汉语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如理解能力较强、读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等)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这种知识是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如果不先让学生去熟悉这些现象,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其结果必然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使学生越学越糊涂。因此,对上述问题的正确答复应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在熟读文章的前提下来讲述知识。这种结合,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这就是:传统教学的有益经验+科学化。
下面再就这个公式做几点具体说明。
第一,要正确地对待传统经验。
提到传统经验,有些人总是把它跟过去书塾中的落后教学方式——死记硬背混为一谈,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传统经验中也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即经过背诵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由此形成语感。背诵是读和听的综合训练。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它是中学生学习语言(包括外语和文言文在内)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因为学生除课本而外,很少有机会接触文言文,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只是一味地看,要想培养语感,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其实,在过去的书塾中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实行死记硬背的方法。《红楼梦》里的贾代儒教贾宝玉学《论语》,就曾经讲过节旨和句意,而且是叫宝玉先讲,然后纠正他的错误,可见那时也讲求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文言文是我国固有的东西,不是“舶来品”。我们教文言文,应当首先借鉴传统经验,要看到它的合理成分。把传统经验弃置不顾而只从外国人那里去找办法,不过是徒劳而已。
第二,讲文言常识要注意实效。(www.xing528.com)
文言常识是文言文的最一般的规律,向学生讲述这样的规律是必要的,但要防止以文言文自身的规律代替文言文教学规律的做法。这种做法现在颇为流行,其具体表现是,古汉语知识讲得过多、过深,简直是把大学古汉语课程下放到中学。这种做法看起来好像很讲究科学性,其实恰恰违背了科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实事求是。要扭转这种倾向,就要提倡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具体地说,一要把讲语法看成手段而不要看成目的,只是用它来排难解惑,而不是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读懂的语句就不必再做语法分析;二要易懂,即只讲那些最一般的语法规则,不要把那些学术界尚在争论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三要有选择地讲,一篇课文中只讲几处,不要句句都讲。此外,还应看到,语法只是文言常识的一个局部,不能以偏代全,要时时兼顾其他文言常识。离开了这个全局,则所谓“科学化”将是不彻底的。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生具有自学现代文的能力,也同样具有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念。伹能力需要培养。要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善于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这种愿望和兴趣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和智慧的风帆),其次要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没有这样的指导就可能出现盲目性),最后还要使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读书习惯。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三点,是我个人的看法。文言文教材的编写是否应当体现这些原则以及怎样体现这些原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