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的方法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比较的方法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这是虚词使用的基本法则。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比较方法:(一)以用虚词和不用虚词作比较。(二)以可此、可彼作比较。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教文言虚词,要求教师多读一些版本。一般地说,在初中一、二年级不宜采用;初中三年级以上,在学生熟读二三十篇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从带关键性的句、段中找出几个虚词来进行比较,才是可行的。

比较的方法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古人用虚词既有成法,又不死守成法,讲究一个“活”字。“活”,这是虚词使用的基本法则。用这个法则做指导,才能教好虚词;否则执着于成法,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词性和用法,就难免胶柱鼓瑟,反而成为阅读中的障碍。有不少学生学了几年文言文,仍然觉得虚词捉摸不定,甚至比学外语的虚词还要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这种机械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比较方法:

(一)以用虚词和不用虚词作比较。

例如《鸿门宴》里,沛公初见项羽时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么一句话,后来樊哙闯进宴会厅,把这个意思对项羽重说一遍,但话变成“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为什么沛公话中的“他盗”和“出入”当中加了个“之”字,而樊哙话中却去掉了它呢?从比较中才能看出:沛公有求于项羽,加上“之”字,语气才显得舒缓而委婉;樊哙在愤怒中慷慨陈词,意在责备项羽,这里只是捎带说明一下事实的真相,他的语气不可能是舒缓的,这个“之”字自然可去。

有人认为这样的例子很不容易找到,其实不然。例如,《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这句话,在《汉书·高祖本纪》中仅作“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删去了其中的虚词“而”字。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原句中的“而”字用得很好,表明“籍吏民,封府库”的目的就是“待将军”,含有尊重对方(项羽)的意思;删去这个“而”字,把话中所述三事加以并列,语意就显得平淡了。

(二)以可此、可彼作比较。(www.xing528.com)

例如《岳阳楼记》中“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话,末尾的“乎”字在《古文观止》里作“欤”。这两个字都表示猜测的意思,放在这里都讲得通,但前者语气较重,后者语气较轻,两相比较,“乎”字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朋友即滕子京的信任和期望。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来是作者一向的抱负,而统观全文,作者对滕子京的劝勉也集中表现在这句话上,语气自然以重一点为好。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教文言虚词,要求教师多读一些版本。见到的版本多了,眼界开阔,对虚词使用的灵活性才能懂得透彻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找不到现成的例子,无妨自己来仿造——当然,对此应持慎重态度,不容许粗制滥造,要有比较的价值与可能。

但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一般地说,在初中一、二年级不宜采用;初中三年级以上,在学生熟读二三十篇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从带关键性的句、段中找出几个虚词来进行比较,才是可行的。

虚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应当很好地服务文言文教学的全局,即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离开这个全局,虚词教学就可能迷失方向。最近几年来,在虚词教学中充斥语法术语的现象日益严重,无碍于阅读的东西讲得太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独立阅读的时间。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是,企图以文言文自身的规则来替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在虚词教学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语言理论,又要重视传统的虚词教学经验,但这二者都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而借鉴的目的则是为了适应当前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新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这是笔者的一点希望。

原载《耕耘揽胜——中小学特级优秀教师教学改革经验》,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