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教学应避免对号入座方式

文言文教学应避免对号入座方式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讲文言文,大多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把课文从头至尾地译成现代语。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形来看,搞“对号入座”,很容易产生以下的弊端:一曰目的不明,养成坏习。教师既要求“对号入座”,学生只好听命,把机械地照抄教师的译文当成学习文言文的万全之策。前面已经提到,我们所反对的不是解词、串句,而是反对“对号入座”式的僵硬做法;也不是一般地反对讲文言文语

文言文教学应避免对号入座方式

目前讲文言文,大多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把课文从头至尾地译成现代语。这种做法,究竟是否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

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形来看,搞“对号入座”,很容易产生以下的弊端:

一曰目的不明,养成坏习。文言文的翻译本是一件难事,并不比翻译外文简单,学生又是刚刚接触或接触不多,翻译起来困难很大。教师既要求“对号入座”,学生只好听命,把机械地照抄教师的译文当成学习文言文的万全之策。长时期这么做,自然形成一种看法,以为学文言文用不着去研究什么出言立意、布局谋篇,只要能“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这样,上课时便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忙于记录,在课文行间写满蝇头小字,以便到考前对照着看;一种是手头有译文或看过译文的则根本不听讲,而去干别的事情,至于课文注释则往往置之不顾。这真是所谓“得鱼忘筌”!但这种方法烦琐,充其量不过能使学生“闻一知一”,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现在有些高二学生拿起初中学过的文言文来,竟恍若初逢,连一些简单的句子都讲不好,这是不足为奇的。

二曰内容烦琐,消化不良。因为既要“对号”,总得说出“对”的理由,字字句句都说开去,内容必然杂乱无章。尤其是讲词法、句法,由于众说纷纭,需要进行比较,不免引进这样那样的概念,结果只能使文言文感性知识甚少的学生越听越糊涂。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本来是一句极普通的话,弄清一个“报”字,全句意思便豁然而明,可是有些教师却偏要讲什么“定语后置”,弄得学生莫名其妙。又如“可烧而走也”,联系孙曹两军对峙的背景,学生完全懂得这是用火攻的策略击退曹军的意思,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这句话里有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和省代词宾语的用法,岂非为难学生!更糟糕的是,为了“对号”,有时竟然弄到自寻烦恼的地步,例如“谁之永号”一句,谁都懂得是“谁还长久地哭泣”的意思,但现代语中的“还”跟文言文中的“之”字却又“对不上”,于是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这简直是笑话了。

三曰生搬硬套,损害原意。文言文的章法和表达方式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如果不便“对号”而强行“对号”,必然会使原意受到损害。例如文言文行文不分段,有些虚词如“若夫”“盖”等常用于段落的衔接和转换,表示另起一层新意,可是一“对号”,“若夫”变成“像那”,“盖”变成“原来”,结果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不明确了,学生定然会奇怪古人何以如此行文。又如文言文中的礼貌用语用得很广泛,不了解这种情况而“对号”,也会使人觉得不可解,如有的书上就将“吾请无攻宋矣”译为“我请求不要攻打宋国了”。实际上攻宋是楚王的主意,现在楚王这么说,倒像是他向墨子请求不要攻宋,岂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再如“虎啸猿啼”本是形容洞庭湖上风声夹着浪声的情景,一“对号”变成“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哀鸣”,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岳阳楼不是在岳阳城边,而是在荒山野林之中了。

四曰机械训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中知道古代的许多事情,可以了解古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思想感情,本来是很有兴味的事。可是,“对号入座”的做法,却要求学生像电脑似的把许多对他们说来是极艰深的概念贮存起来,他们苦于抄写笔记,苦于机械地背诵词义和语法概念,弄得读文言文味同嚼蜡,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五曰增加课时,浪费时间。这一条是众所周知的,不必细说。

此外的弊端也还有一些,但主要是以上五条。

这些弊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教师只重视文言文自身的规律,而忽视了文言文的教学规律。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来源于各类考试和各种教学参考书,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不克服,文言文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状况仍将难以改变。(www.xing528.com)

要克服这种片面性,首先要正确地对待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其中主要是文言文的语法构造。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并非某些语言学家头脑里的产物,而是本来就存在于大量的语言现象之中的;语言学家不过是把它们提炼和概括出来而已。离开了大量的语言现象,就无从认识这些规律。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向学生讲述这些规律,而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具体语言现象,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性的语言知识。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对青少年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讲文言文,为了疏通句意,在恰当的时候讲点词法、句法还是必要的,但不能做得太急,不能做得过了头。急,就是“拔苗助长”,非徒无益,反足害之。过头也不好,譬如一棵刚刚开花结果的幼树,决不能让所有的幼果都长大成熟,而要给树减轻负担,如果以为可惜而不去做“疏果”的工作,结果适得其反。从前的书塾先生只给学生训字、串句,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去练习背诵,这种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符合童蒙教育特点的,尽管它也有其他的缺点。现在则大多采用两种办法:一个是“灌”,就是讲许多语法规则给学生听;另一个是“逼”,就是增加练习题和考试。其实,用“灌”和“逼”的方法,不见得能使这些规则在学生头脑里长根,就更不用说实际应用了。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要克服上述的片面性,还要认真地研究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其中首先是要认真地研究传统的教学经验。我们现在教文言文跟从前的书塾有所不同:现在只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从前的书塾则除了阅读而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文言文写作。这个不同应当在教法上体现出来,要有开辟新途径的勇气。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现在和过去既有培养阅读能力这样一个共同的要求,其间也就有了一个继承的问题。当然,这种继承绝不是原封不动,一切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举例来说,过去很重视熟读,重要的经典和著名文章都要求背诵,学生的语感相当强;又很重视学习者自己进行揣摩,词句篇章的意思往往让学生自己从意会中得来,而不去搞什么“对号入座”。这些经验未尝不值得借鉴。至于书塾里那些不好的东西,例如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极为艰深的文字,要求学生能够“发明圣人旨意”,则应当加以扬弃。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化,这大概是今后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针吧!

其次是要把教学语法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前面已经提到,我们所反对的不是解词、串句,而是反对“对号入座”式的僵硬做法;也不是一般地反对讲文言文语法,而是反对不顾学生的实际需要,不问学生的接受能力,大量地讲述语法概念。我们的主张是,讲一点教学语法,而且主要是在中学高年级讲。教学语法应针对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需要,能帮助学生解决大部分的实际困难;把教学语法放到学生有了大量的古汉语感性知识之后去讲,也容易收到效果。在这个问题上,王力同志已经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他的《古代汉语常识》一书可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范例。目前的状况是,这个问题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因此理论语法、描写语法的研究成果大量渗入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乱了我们的阵脚,这当然不是说这些新成果不应吸收,但总该有个选择,有个限度;事实已经证明,生吞活剥地吸收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此外,还有教材的编选、考试的方法和老师的培训等问题,但这些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末了,再说几句题外话。不少教师总认为文言文比现代文好教,因为它“有的可讲”。这也是一种片面性的观点。如果说用“对号入座”的方式教,教到学生当时明白内容大意,那自然“好教”;但是,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能力,却也并非易事,这里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去掉这种片面性的观点,正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的改革的步子就可以迈得大些。

原载《语文战线》1983年第11期;后收入张定远编《文言文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